我真心地希望你能打开自己的“改变之门”,在学习这些习惯地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对自己要有耐心,因为自我成长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是人生中最大规模的投资。虽然这需要长时间下功夫,但是必定会有鼓舞人心的直接收益。
——史蒂芬•柯维
这本书荣获过很多奖项,据说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但我觉得,对一个人而言,旁人认为再好的书,如果他不能从中学习到东西,那就什么都不是。相反呢,只要能有所感悟,即便是童话,于他也是极好的书。所以说,书好不好,好像并不是针对书的本身,而是来源读者的反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于我而言,就是一本很棒的书。框架清晰明了,内容浅显易懂又发人深省。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使我联想起自己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而有所感悟并引起反思。
人的成长有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刚开始,我们只是弱小的个体,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来生活、学习;然后我们努力把自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个体,可以独挡一面地处理好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情;但只有与其他人组成团队合作,共同成长,才能创造“奇迹“。
比如,”登月“对”个人“而言就是奇迹,即便对于阿姆斯特朗来说也一样不可能,但是他却成为了登月第一人,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自己牛到可以上天了,而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团队的力量才能如此强大。
本书的内容是就高效能人士在成长的这三个阶段所具备的习惯特点,逐一展开说明。
因为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智力上的创造(思维、想象)、体力上的创造(行动、实践),所以无论是想达成个人领域的成功(依赖到独立),还是公众领域的成功(独立到互赖),都必须有“想做什么-知道为什么-怎么去做”这样的过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是如此展开说明的。
一、个人领域的成功(依赖到独立)
习惯1:积极主动
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创造,且由自己负责。积极面对一切,关注在自己能做能影响的事物上,而不是自己无法影响的外在环境,努力由改变自己来间接改变环境。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永远都有选择,不要轻易放弃选择,坚守选择权比选择本身更重要。
所以不要怨天尤人,积极主动的人敢于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行为负责。他们的人生没有走不出的困局,因为所谓困局也不过是消极思维设下的限制。勇敢迈出去,就能拥有更多可能,而其中一种可能就是他最想要的未来。
习惯2:以终为始
在制定计划之前,需要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先在脑海里酝酿,想象一个终极场景,越细越好,细到在场的每个人怎么走怎么笑,细到当天气候如何、阳光怎样,如此塑造自己最想要的未来。然后针对这个终极目标,再制定计划,实行过程中要全心投入、全力以赴,直到真正实现的那天。
习惯3:要事第一
因为我们有一个无比清晰的终极目标,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全心投入,摆脱与此梦想无关的事宜,把重要的事情放到第一位,学会对繁琐而无意义的事说“不”。
努力让自己关注在“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上,学会预防型处理事物,提前规划和准备,这样长期以往,大多数“重要且紧迫”的事情也会变成“重要但不紧迫”。如此,就能更从容、更高效。
二、公众领域的成功(独立到互赖)
习惯4: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组建团队、需求合作的基础,它的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和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别指望去占别人的便宜,但也不能让出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就算做不到“双赢”,也请做到“好聚好散”,老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嘛。
习惯5:知彼解己
在沟通过程中,不要急着去说——表达“我需要什么”,而是先听——了解“对方需要什么”,尤其是在对方表现出不怎么感兴趣的时候。谁会对一个不友善的人感兴趣呢?所以先表现出我们的友善和真诚,是建立情感关系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对方在获得了解之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放下心理防备,坦然交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6:统合综效
“无中生有”真的可以有!1+1完全可以大于2,甚至大于3!“创造”是个很神奇的词,而团队合作可以说就是创造神奇的过程。成员相互尊重、理解并称许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的闪光点。实现统合综效的团队或者家庭关系,就能开创前所未有的局面,完成创造式的合作(1+1>2)。
三、贯彻在人生成长的全阶段
习惯7:不断更新
我个人认为非常关键的一个习惯,它贯穿在人生成长的全阶段,不停止地提升自己,加强团队力量,实现更高更长远的目标。 只有不断更新的人,才能进步,才能触及未来。如果不做更新,前6个习惯即便做到百分百完美,也只能获得短期成功,而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