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倌”,姓杨名之冠,今年已六十挂零,居住在从化的北部山区。他酷爱与各类家禽飞鸟打交道,他的家中至今飬养的鸡、鸭、狗、鹅等动物多达百余只。近年来,老杨又迷上了养羊,而且一养就是上百只,整天与这群羊生活在一起,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的“喜怒哀乐”,精心伺候它们的生活起居,俨然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般。因此,村里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羊倌”。
羊倌原本不是从化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父母为了躲避战乱,从太行山的脚下一路逃难来到了当时比较安全、隐秘的从化北部山区,这样就算安下了一个家了。
也许是血缘的关系,尽管老杨生在从化,长在从化,但骨子里仍然沿袭着北方人固有的生活习性。比如说,老杨特别爱吃面条、凉拌菜,尤其是喜爱吃羊肉。老杨说,羊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能保健,如果加以药材进行炖煲,还可以起到食疗的功效。
不过,老杨可舍不得自己去市场上购买,他认为,市场上出售的羊肉不仅价格昂贵,味道不够鲜美,而且只有在冬天才能零零星星地看到一、二个摊位宰羊卖羊。老杨随即在县城周边地区进行了一盘调查,发觉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口味也在不断地改变,臊而可口的羊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具有温补的功效。况且,现在各个食肆均有不同方法烹制的羊肉且销售量直飚。那么,自己在这种大背景下养羊,一定会有前景美好的市场。思虑再三,老杨认为自己有一套成功的饲养家禽经验,经与家人合计,决定自己养羊。原因有三:一是可以满足自己的食欲需求,二来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来嘛,也是最重要的,可以为自己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憨厚的老杨便打起了羊的主意。
主意一确定,老杨便到了外地一个养羊的“专家”处取经。经过一个月的耐心观察羊的生活习性,认真地学习养羊的方法、技巧,仔细琢磨做羊的“医生”,老杨的心理着实有了谱了。
回到北部山区的家,老杨便开始的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先是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为羊盖起了一个漂亮舒适的“家”——在自家三层小楼的宅院门前,占地50多平方米,齐整整地青砖堆砌的墙身,一片片硬实的红瓦加盖在屋顶,坚固平坦的水泥地板,一条条开凿得深浅有度的食槽,还有透亮的窗户,科学合理的配置,老杨看到自己的建筑物,黝黑的皮肤顿时显得光亮红润,满脸的褶子也舒心地展开。随后,又吩咐儿子到县上的科技书店买回了《科学养羊》等一系列科技书籍,叮嘱老伴到镇上购买了上好的饲料,自己又专程到外地购进了几只种羊。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老杨从此颠覆了原来的生活模式和习性。
原本早上可喜欢睡懒觉的老杨,从此天还蒙蒙亮,就早早起床了。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现跑到羊舍看看几只毛茸茸、雪白雪白的小羔羊。说来也奇怪,原本比较胆怯的小羔羊,看到羊倌过来,都会热情地跑到羊倌的身边,围着他“咩咩”撒娇。老杨也很乐意地看到自己精心喂养的小羊崽,欣喜地用手摸摸这只,又用手抚摸抚摸那只羊,心理的那个舒坦呀,无以言表。老杨得意地跟老伴说:瞧瞧,咱又多了几个孩子啊!
一天晚上,有一只小羊羔突然间口吐白沫,可把老杨一家人急坏了。尤其是老杨,又是找医生,又是查找资料,还为小羊羔做可口的饭菜。白天,蹲在羊舍,仔细观察它们的点点滴滴,到了夜晚,又大半夜的时间打着电筒亲切地摩挲着生病的小羊。儿子看到老爸的神态,直摇头:对待我们几个孩子,老爸也没有这么紧张。老伴看到老杨的执着劲,也叹气地说:老伴老伴,越活越小了。
老杨对羊的感情,随着日月流逝,也越来越浓厚了。即便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为了心爱的羊,也舍得一身剐。有一次,一只母羊要临产了,眼瞅着母羊就是生不下小羊来,老杨急了,干脆自己拿着工具,三下五除二,硬是将几只玲珑可爱的小羊羔接生了下来。事后,老杨自己也说,想不到自己一辈子都不敢想,一辈子都不敢做的事情,在这当会儿,连想都不想,就敢下手。了不得!了不得!
对羊的感情投入了太多太多的老杨,也终于有了回报。一年多的时间,从一个门外汉,到一个专业户,老杨颇有感触地说:养羊,就像养孩子一般,只要你投入了感情,就会收获着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