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些自己特别尴尬的时刻,当时什么也不觉得,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像个傻子,像个笨蛋,但是很多时间过去,那些尴尬终于可以变成美好的往事,一笑释然。那些尴尬的时刻要不然就是能力不足,要不然就是真的准备不足,更多的时候是没有自信却要装出自信,笨拙可笑,但也就存于在那一个时刻,除了自己又有谁在乎呢?
我最念念不忘的是三四年级时在班里面,老师要筹备节目,我已经忘了是什么活动,但是我准备了一首《妈妈的吻》,班主任直接说我唱的不好,我好像从那时候起就不再喜欢唱歌了……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天有一个会跳舞的女生没有来,老师训斥她没有为班级做贡献,可是她还很小,许是不敢上台展示罢了;长大后再见到她,她没有跳过舞的痕迹,也是那样普通了。
还有一次是学年的马哲讲PPT,我什么也没有准备,那PPT也写的非常笼统,一点儿也不具体,所以我说着说着竟然说到了那时候读到的张爱玲、三毛、林清玄的著作,我想说他们都很厉害,原因就是爱因斯坦那句话“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他们也是谢了好多好多文字、读了好多好多书、逛了好多好多地方、经历了好多好多事之后才能写出那样的文字,但是不知道的人以为他们就是天才而已……我觉得我没有说错,不过因为准备不多,所以逻辑都不对,还说了老长时间,可尴尬了。
上大学还有实验课,因为教室离得比较远,有些时候就迟到了几次,迟到了经常就没有地方坐了,电脑也是坏的,这时候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老师还经常下来转,我就经常逃之夭夭。另外还有上选修课第一次逃课,我忐忑不安,趁着晚上放视频全教室什么也看不见,我弓下身悄悄的从走廊离开。
不后悔过往,不害怕将来,如果走的沉重吃力了,那就给自己减些包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也曾经和别人对话,眼神数次交流到一起,然后我匆忙低下头逃离,那是多么奇妙的感觉,我不清楚究竟是交换了什么信息,总之我逃离了对视。那时我还没有准备好,又或许我还是怯懦不自信,总之那是一次失败的经历。曾经我一直都不开心,那些时光我一直都是写些感伤的文字,而又无病呻吟,又慢慢的什么也写不下去了,因为没有了生活……
为什么无法沟通?不能彼此理解,而要用冷漠和沉默作为惩罚;习惯了压抑,习惯了克制,习惯了熟视无睹,习惯了被忽视……有些甚至心知肚明,总是当时无法懂得,也总会有理解的时刻。面对无法弥补的伤痕,唯有释然,才能真正地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