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口罩时间之长,着实让人无奈。诗和远方成为心中抹不掉的那道彩虹。
罗丹说过,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人往往被遥不可及的事物迷惑,忽略掉身边的美好。
一朝发现地,两代帝王都。一座拥有王者之气的古城,怎么能没有故事和风景。
在沈城住了半辈子,发现对她竟一知半解。探寻发现,在离家约七公里的一个村落里,有一座近四百年的石拱桥。
提起石拱桥,是不是会不自觉地想到课本里的赵州桥。身边的这座石拱桥,却被人忽略,不为大部分沈阳人知晓和提及。
这座桥就是永安桥。
历史的长河销蚀着大地的容颜。
久远的时代里,沈城的西部,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水域沼泽——辽泽。它“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因有辽泽的阻碍,自古以来,从沈阳去中原不得不绕很远很长的路。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沈阳成为了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迫切需要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利于八旗大军来往于辽西各地对明军的征战。
由此可见,修路从古至今都极为重要。
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下令修盛京叠道,至崇德七(1642),整个盛京叠道才基本竣工。
期间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下令建永安桥。从此,该桥成为皇太极对明用兵而修筑的盛京叠道上十分重要的桥梁。
康熙、乾隆等四代皇帝东巡16次走过永安桥。他们是:东巡康熙皇帝3次,乾隆皇帝4次,嘉庆皇帝2次、道光皇帝1次。
永安桥成为往返京师与盛京之间的必经桥梁。有诗为证《过永安桥口占》:
夹路飞尘宿雨消,
十年曾此驻龙镳。
春风城阙知非远,
几处轻寒变柳条。
这是康熙大帝第二次东巡时,驻跸桥头,感怀过往,即兴之作。
从家出发向西北行驶约七公里,不到十五分钟的路程,便来到永安桥边。
古桥位于永安村的村口,隐身于车水马龙间。如果不是提前做功课,夹在两条马路之间、使马路变成梭行的石桥,很容易被忽略掉。
永安桥为三孔石拱桥,全长37米,外宽14.5米,路面宽8.9米 ,桥头宽12米。桥身两侧分别立着十九根石栏杆,桥端的石柱上是圆雕的狮子,其它为荷叶状柱头。桥头两侧各有一对雕刻精美雌雄相望的大石狮。
这座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古老石桥,像一位静默在时间里的老人,缄默无言,用深邃的眼睛,看着变幻的大地。
这位矗立在时光中的老人,又像留在现实中的一个渺小的神经元,孤零落寞地被两侧的碎石柏路夹裹着,形成纤细的神经轴突,像触角链接着现代。
过去的辉煌不在,留下的只有桥上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在向人们讲述着遥远的传说。
阳光下,石拱桥在两侧飞速经过的车流中,显得异常安静与孤傲。这位见证历史的老人,无声地用洞穿世事的双眼,注视着后人。
愿世事万物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