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整顿职场的年轻人也在慢慢“整顿”过年。
元宵刚过,蛇年的春节也真正落幕了。
今年过年,打开朋友圈,大家不是在旅游,就是在旅游的路上;不是在和家人旅游,就是和闺蜜/朋友旅游的路上。
我记得前几年的除夕夜,大家还会忙着微信群发祝福短信。于是往年除夕就会收到各种群发的祝福消息,自己甚至深更半夜还在编辑祝福信息。但今年连微信祝福信息都寥寥无己,唯一的几条仅存于亲密的家人和朋友间。大家出其不意地达成了默契,春节不再发祝福。
至于春晚,我爸妈每年都没兴趣看,到后来我也有了看和不看都无所谓的心态。家里也没小孩,更别提拜年和讨要红包的欢天喜地。虽然我还依然怀念小时候爆竹声声一岁除的热闹,怀念大年初一穿新衣收红包的兴奋,怀念去哪都有吃有喝的快乐。但都是过去。
现在过年唯一能让我开心的是,一家人终于有机会能坐在一张饭桌上吃年夜饭了。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其他意义。
要不是今年城市里一到晚上的烟花声四起,我还真不知已经过年。
这年似乎越过越冷清,越来越没年味了。我们的年味丢失在哪里了?
1. 关注自我
在城市工作的适龄单身男女青年一回家总逃不过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催婚,而已婚的适龄夫妇又逃不过父母的催生。即使不催,也会被催问收入等隐私问题。他们辛苦工作了一年,回到家不想接受各种“语言攻击”。家应该是温暖有爱的地方,而不是无休止的抱怨、争吵和唠叨的发泄所。
还有些朋友一到过年比上班还忙,各种走亲访友,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一天空歇。原本用来休息的假期,结果变成到处赶场子的无奈。内心疲惫,却也身不由己。
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有位朋友,算大龄未婚,每年过年大概是她最不想过的节日。于是不知从哪年开始,每到过年她就去国外度假。过完春节假期再回来工作。而现在选择在春节不在家过年,出去旅游的单身人群、甚至是年轻家庭也越来越多。让自己放松,寻找快乐,不是什么很自私的事。
这是今年国内旅游业的大数据:
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人次达到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与2019年同期相比,出游人次恢复到125.8%,旅游收入恢复到115.2%,旅游市场已超过疫情前水平。
把旅游变成过春节的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2. 物质丰富,传统习俗淡化
以前物质匮乏,只有到过年才能吃好吃的、穿上新衣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穿新衣、吃好喝好随时都能实现,过年的“特殊感”消失了。以前过年还有很多仪式感很强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祭祖等。现在也慢慢简化,甚至被忽略,尤其是城市里,鞭炮禁放、春联也未必家家都贴。
还有传统非遗文化也渐渐失传,如剪窗花、舞龙舞狮等活动。近两年虽说非遗在兴起,但很多非遗文化消逝的速度可能远比你想象得要快。对于城市的年轻人来说,春节的涵义逐渐被稀释为单纯的长假。
3. 仪式感被削弱
以前过年,家家户户要忙着采购年货、打扫卫生、筹备一家子年夜饭等等。现在很多家庭直接在餐馆定个年夜饭,到点带人去吃即可,省时又省力。至于年货,一键下单,方便又快捷。
数字祝福和红包便捷却机械化、模板化的互动也让情感的表达缺失了很多温度。不像以前大家都会自己写好看的春联,用心准备新年每一份新年红包。
以前过年难得可贵的娱乐时光,很多家庭会一起看春晚、聊天。而现在你看很多家庭确实在看春晚,却人手抱一只手机在玩,或游戏、或社交、或看剧。形似团聚,实则各玩各的。
传统“忙年”的参与感和集体感在如今被大大削弱。
4.年味变迁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新兴习俗(比如集五福、吐槽春晚、春节档电影)正逐渐成为现代年轻人的“新年味”。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春节习俗,这才是年轻人喜闻乐见、最关注的活动。也许很多年后,新生代的年轻人将重新改写春节习俗。
我们总说小时候春节的年味浓,殊不知,也许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春节,而是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
虽说年味伴随着一些传统文化的消失越来越淡,但它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发展成新式春节。这是社会形态和意识观念变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
我想,在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中,春节会慢慢演变为大家喜欢的模样。只要生活是向好的,你感受到快乐,是否就不会过多关注年味浓淡了呢?
不知大家的年都过得如何?你觉得有年味的春节应该怎么过?欢迎评论区留言。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生活狂想曲ing账号,正在记录环游中国的故事,敬请关注大美中华系列内容。偶尔也会有感而发。希望我的故事能让你认识不一样的世界!
(关注我获取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同时请大家多多支持原创,多多点赞、收藏&转发)
大美中华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