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学习笔记:
龙潜于渊,不宜施行。初言时位,九明阳爻,河图一三五,三阳象乾,数交于九,太阳之数;河图二四十,三阴象坤,数交于六,太阴之数。太阴太阳皆,变化之象,周人尚文,其易占变,阳爻名九,阴爻名六。「初九」谓爻题,「潜龙勿用」谓爻辞。「潜龙」谓象辞,所以明一爻刚柔进退之象也。「勿用」谓占辞,所以断一爻吉凶休咎之应也。
初九应《复》象,宣子月令,候蚯蚓结。古人于冬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君王谓后,真龙之应,此人事之「潜龙勿用」也。蚯蚓乃阴曲阳伸之物,冬至之时,一阳萌动,阴气犹盛,蜷结其体,蚯蚓谓地龙,自然之「潜龙勿用」也。「潜龙勿用」者,无为之谓,非为不用,君子之道有行藏也,犹夫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者是也。
《周易》六十四卦始乾,乾始初九。此一画者,易之发端也。用九之吉,吉于此一。羲皇开天,开于此一。大衍五十,虚于此一。儒家惟精惟微,精于此一。道家负阴抱阳,抱于此一。是故潜龙勿用,无为而无不为也。
微阳伏藏地中,是以不可为也。阳释龙,下释潜。勿用者,施行之对也。初九震位,阳爻主动,震性亦躁,一阳尚微,于时于势,皆不宜动,圣人戒之曰「勿用」。勿用体也,施行用也,万用皆自勿用之体出,故勿者,非不用,待其时而用也。《史记》云“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者,潜龙勿用,居易俟命也。初之为言,时也。下之为言,位也。夫子以「阳在下」发六爻时位一体之例,灭后人时位分别之见。
初九以阳居阳。龙之为物,神灵不测,能大能小,能飞能潜,应时而变化者也。爻之取象于龙者,以喻人具灵明之德,变通之才也。“潜龙勿用”四字,周公所系,谓之爻辞,以下仿之。“潜”者隐伏之称,此爻在纯乾之时而居最下,未得遽用,犹龙之时运未来,而隐伏于深渊也,故谓之“潜龙勿用”。占得此爻者,以不得其时,虽有才德,未可进用也。然龙之潜,非终于潜者也;“勿用”者,非竟不用也。
龙有神灵之作用,不得其时,蛰而不腾,潜而不现,寂然以养其心神,君子亦待时而动,善成其用。当此勿用之时,晦其才,韬其德,不干进而取祸,亦不迟疑而失机,乐天知命,俨如神龙之蛰而待伸也。盖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孔子曰“舍之则藏”,正得此卦之旨也。
心得体会:
《周易》第一卦为乾卦,乾卦由六根阳爻组成,而初九这一根阳爻的位置在乾卦最下面这一爻,是乾卦的开始,伏羲一画开天,开于此一,同时这一画也是易经的开端。在月令节气中冬至一阳生,蚯蚓的身体蜷缩聚结。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初九:潜龙,勿用”呢?“初九”指的是爻题,“潜龙勿用”指的是爻辞。其中“潜龙”指的是象辞,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就是取象类比。
因为在《庄子》中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那么我们想要快速的了解一件事物的来龙去脉,用取象类比的方式最为巧妙。而且古人常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来描述事物。
“潜龙”二字就让我们脑海里浮现一条巨龙若隐若现、潜伏藏匿的景象。“勿用”指的是占辞,我们都知道《易经》有占卜预测的作用,每一卦的每一爻都有相对应的占卜作用。
为什么“初九”这一爻的占辞是“勿用”呢?因为初九的这个位置就像龙潜于渊,不得其时。一个人若不得机遇,无法施展抱负之时,应该韬光养晦,伺机而动。正如《老子韩非列传》中说的那样“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因为天地之气有升有降,气升之时行,气降之时藏。一个人若不得其时,做事不能冒进而招致祸端。一个人如若得其时,做事则不能迟疑而错失良机。因此乐天知命、随机应变是我们每一个人处世修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