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气飘忽不定,下午一会下雨,一会有太阳。
楼下是不能跑步了,又得到地下车库去锻炼了。
我到的时候,已经有几个人在跑步了。
正好碰到教授,刚刚跳完绳,在拉伸,聊了一会。
我说:教授,您最近还有在看书吗?
他说:最近在看专业的书,你问这个干嘛?你最近在看什么书?
我说:我说了,您别笑。
他说:这个有啥可笑的。
我说:我在看《金瓶梅》,感触还是很深的。一改之前的印象。
他说:你之前是不是一直看的电影?
我说:您别说,还真是。没看过原著之前,印象就很平面,没有立体感。看过原著之后,才发现,别有洞天。
他说:其实大家对《金瓶梅》的理解,都是停留在电影上面了,真正看过原著之后,都会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原来的四大名著,其实是《金瓶梅》在前,后来才被《红楼梦》替换掉的。曹雪芹也是深受《金瓶梅》的启发,《红楼梦》里,很多地方都有《金瓶梅》的影子。
我说:包括我之前看的《西游记》原著也是,和电视里的情节差别很大。
他说:电视或者电影,主要是要考虑到艺术展现和再加工,有时候能贴近原著,有些情节是拍不出来,有些情节是不能拍出来。孙悟空在花果山的时候是干着吃人的营生,猪八戒在福林山云栈洞也是吃人的,沙和尚更是吃人无数,这些情节怎么拍?这就就会跟原著的味道相差很大。
我说:是的,感觉还是看原著比较过瘾,里面的很多情节也更加连贯,更有层次感。
他说:电视电影,虽然是想表现原著,但是毕竟还是有很多限制的。一是表现手法的限制,一是有些情节不能拍。拍了,也不让播。
我说:这个我懂,另外,您说,像这样的名著,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读?读完能快速的记住。
他说:书分几种,像这种名著小说类,最好的办法就是画人物拓扑图,把里面的人物,按照关系,画出拓扑图,这样,人物之间的脉络就会很清晰,在理解的时候,就会更加深刻。这样也是有助于记忆。
我说:您也是这样读的?
他说:是的,我现在是读的专业书多一点,之前也是读了不少的名著,国内的,国外的,都读。运用画拓扑图的方式,最容易增加记忆。
我说:好的,我以后也用用这个方法试试。
他说:其实,有些书,是适合多看几遍的。每看一遍,就有一遍的感受,每次都会不同。可以每隔一年看一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感受也会跟着变化。
我说:是的,之前听说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我都看过之后,发现其实根本不是,越早看越好。
他说:很多道理,都是要自己去体验过之后,才能深刻理解的。你经常听到,有人嘴里念叨,要放下红尘,六根清净。你仔细想想,怎样才叫放下红尘?是你得先入了红尘,才能放下红尘。你都没入过,只是听别人说红尘红尘的,你也顺大溜,你知道红尘是什么吗?
我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他说:是的,读原著也好,看电影也罢。都是需要自己去体会的。原著有原著的味道,电影有电影的表达方式,只有你两边都比较过了,才能明白,原来如此。
我说:想想,这些作者都好牛啊,里面的情节,人物设计,诗词运用,真有才。
他说:他们都是用一辈子去设计,去写。真是应了那句话:用生命去写作。曹雪芹《红楼梦》没写完呢,人先走了,你想想,临走之前,心里得是多么大的遗憾?
我说:您说现在还有机会再出现这种超级经典的名著吗?
他说:像四大名著,《金瓶梅》等等经典著作,都是几百年才出现一次。也是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现在,应该说很难了。时代背景不同了,写作目的也不同了。
我说:乱世出英雄?
他说:有这个道理。
我说:看来,之前的各种名著,还是要多读读。
他说:这些名著可以读,但是,不要钻进去,占用你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毕竟你又不是文字工作者,还是要把时间用在赚钱上,看的书再多,也没有赚一千万能让你变得更加通透。
我说:好的,就冲着一千万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