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王振堂先生其实不熟。画展前他之于我,几乎是一本尚未打开的书。
去年6月,是我们在瑞金医院肿瘤科三楼病房里见过唯一的一面。医院床位紧张,只剩下王先生旁边的床位了,那个下午我们第一时间补位进去。进去时只见他半躺在没有窗户又吵闹的328房里边的病床上,太太王姐温柔地在给他揉搓着双腿。王先生浓眉大眼,典型的国字脸,身材修长。面庞清瘦略显陈黯,笑起来有几分腼腆,但双目炯炯有神。大家互相介绍后知道他们来自绍兴,以前在新疆部队兵团,现在绍兴市公安局。他患胰腺癌两三年了,一直积极治疗。王姐照顾他非常体贴细致,一会儿问他想吃什么,一会儿问他需不需要按摩。而他七尺男儿如婴儿般听话,静静地“享受”着太太的温柔。其实化疗时胃里面难受犹如五味翻腾,一般人都是面露痛苦的。但是王先生没有。他们夫妻俩好像是来肿瘤科度假似的,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适宜自在,各种恩爱羡煞周围无数医患。
我们也被他们的心态打动,大家不谈治病谈起过往的故事。他讲起一则他年轻时救下一位犯了错的新疆人的故事。当时那个年轻人犯了错误,按照族规会被处死,王先生和他的部队刚好路过。王先生用自己不太熟悉的藏语跟族长交流,说自己也学习佛教崇尚喇嘛。族长看王先生知书达理、通晓藏文化而且还尊重他们的宗教,所以信了王先生的话,放了年轻人一马让他改过自新。王先生说,对人对己要常怀慈悲之心。当我们说起一些自己人生里面的悲痛时,王先生建议用宗教的力量让自己释然。他说佛就是慈悲,佛就是善心,佛既是救赎他人,也是救赎自己。心中有佛的人能看淡坎坷,看穿生死。而信佛不必去皈依佛,因为“佛在心中”。他说你若内心向善向佛的时候,其实“佛就是我,我就是佛”。他的声音低沉浑厚,如金箔之音,却又字字铿锵。当时我想,他真的认为“我即佛”吗?随后他太太王姐说起他非常热爱书法和绘画,患病期间仍旧不忘创作。当时忙着治病并无太多心情欣赏,想着或许这只是因为部队或公安工作无聊时的一点兴趣罢了吧。
他的书画展在绍兴市美术馆开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他去世后小半年的事情了。他太太王姐第一时间通知了我,我也第一时间答应五一节带孩子过来支持。非是我本人对艺术有多么热爱,也非小长假带孩子来浏览绍兴,而是王姐和我在第一见面后增加了交流,逐渐生出惺惺相惜的敬意。王姐心心念念要替亡夫了了毕生的心愿,这是一种怎样深厚的感情。为着这一点,我一定要去支持这场千辛万苦办起来的可能是最后一次的王振堂个人书画展。正如许多旅行者所说,开展一次旅行,是因为有一个地方或者有一个人让你挂怀,你想去一睹真颜一解相思,或者是给自己来一场心灵的探索。王姐全心全意热爱的丈夫,是怎样一个值得她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人呢?
去书画展前一晚,留宿在王先生家。王家整体中式装修,从书柜到沙发都是红木的雕刻,尽显古色古香的韵味。壁橱里墙壁上摆满了王先生生前收集的各种兵器:轿车,赛车,弯剑,直剑、坦克,炮车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物件无声述说着王先生作为一名军人尚武的情结。而他的卧室则有一面墙都是书籍,非公安或军事书籍,最多的是历史和文学。浩浩荡荡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书籍几乎都涵盖了。我惊喜的发现,他买的好些《资治通鉴》和《唐诗鉴赏》等书籍几乎跟自己年轻时买的是同一版本。那一刻,觉得我们俩似乎很早就认识了。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诺大客厅里临窗摆放的那张巨大的木桌。它的存在,瞬间把房子风格从非艺术和艺术创作的人区别开来。桌子上面全是各种笔墨纸砚,颜料罐子以及完成或未来得及完成的作品。那个大笔筒里盛着十几支毛笔,恭恭敬敬地候着主人随时的驾临。我想,王先生当年就是站在这张桌子前挥洒激情,渲染笔墨的吧!多少书画在这里成就,多少时光在这里旖旎,只有这张桌子这些物什最清楚。那些一直陪伴他的笔纸,颜料,瓶瓶罐罐们,现在是不是也会常常怀念他的体温,怀念他笔墨的柔情呢?窗外今春爬上来的新竹,还未曾有机会目睹主人驻立窗前创作时激情四射的英姿吧?我抚触着那些他曾经使用的工具,浏览他在这个家里留下的种种痕迹,脑海呈现出无数个他在这些地方的画面。每走过一个地点,我们彼此又熟悉了一层。他已经走了,却又似乎无处不在。
第二天上午我来到美术馆的时候,迎面看到的就是印着王振堂头像的那张巨大海报-----情寄翰墨。他在那里,就在那里,陌生又熟悉。上一次见面时他对我们谈笑风生,此刻他静静地等待着我们,不言不语。远远一目触及,眼泪夺框而出。我和他,不是亲人同事也算不上朋友,但怎么会有如此心痛的感觉?来到二楼展览的地方,看了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的前言介绍,才真正知道他在中国公安界文联的艺术地位。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书法和绘画双修,国内外屡次联展,获奖无数,被评为最有责任心的艺术家。这些头衔,完全不曾听他自己提起。那唯一一次的见面,他也是在给予我们信仰的力量。今天第二次见面,你又会向我们做出怎样的引导或倾诉?作为不懂艺术的参观者,我能欣赏你笔下的书法和画卷吗?
展厅肃穆幽静,宛如处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先生的篆体书法作品,如鸟篆的“情寄翰墨写春秋”和虫篆的“兰亭遗风”,也有笔如枯枝的小篆“唐诗曲赋春犹在,铁画银钩墨未干”。每一幅作品根据文字内容略有差异,但布白讲究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具有遒劲、圆润的美。接下来就是他的行书。“厚德流光”展现了是中规中矩的大道德行;“铁肩担道义,热血铸警魂”接近于行草,粗笔结合刚劲展现了威武的警风。王先生的小楷堪称一绝,以“陋室铭”为例。每一个字用笔都极为讲究,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而他另外的一张碑楷细致到几乎可以乱过真正的碑文。除了篆行楷外,王先生还创了把篆和隶结合起来的独特的隶体。王氏隶书严整雄壮而又舒展灵动。而他书法作品中最让我叫绝的,是他的草书。他用行草写明朝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把三国演义中英雄们的悲壮苍凉表达出来了。而他的狂草“黄河之水天上来”,一笔妙成,气贯长虹。自上而下的灵动笔锋,随笔携带黄河之水,从天顺势而来。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不尽相同,或动或静,或粗或细,犹如百变观音,内藏无尽变化和寓意。他对笔下诗文运用不同手法处理,展示了他独有的思考和体验。中国篆隶行楷草五大书法,在王先生手中早已是炉火纯青,任何书法都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振堂先生的书法就做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对于绘画,我也是个门外汉,没法从专业角度点评画笔画功。但王先生的第一幅巨大的牡丹图“国色齐春”就亮瞎了我的眼睛。娇艳欲滴、绚丽多姿而又雍容富贵的牡丹跃然眼前,呼之欲出,另观者恍惚置身于牡丹园中。另外他的山水画着笔极其细腻,色彩叠加自然;远近层次分明,光线明暗巧妙;细微处生动活泼,神韵自然;而远观则结构呼应,气势雄伟。除了静态图画,王先生画马堪称一绝。刚刚还沉浸在王先生静穆的山水中,转眼“群马奔腾”图里千姿百态的奔马带着嘶鸣声和铁蹄声朝我们铺面而来。张大的嘴巴、弯曲的膝盖、腾空的马蹄,粗壮的肌肉、被风吹乱的马鬃一一展现出奔跑的欢乐和力量。“唐人马球图”里的马虽然生动,却仅仅是一场游戏的点缀。在这幅作品里面,王先生以球为全画的中心,所有人马围绕它追逐它,画面动感十足,张力破纸而出。后面我还参观了王先生其他人物植物动物画,或画“达摩面醉”,或画“儿童嬉戏”,或画“美人图”,或画“荷兰竹菊”,他还画了不少姿态各异的水牛。于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那幅“波涛涌起红日高照”大海图。只见波澜壮阔的海面上,惊涛拍打,浪花四溅,海鸥展翅,远处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暗礁的黑色,大海的深蓝,浪尖的白色,朝霞的浅粉,所有期待都只为托起这轮鲜红温暖的太阳。当我初视那些嘶鸣着的、高高的海浪时,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力量敲打我的胸膛。恍惚自己就站在画面里的礁石上,耳边响起惊涛骇浪的声音。那一刻的震撼,不知道是大海走进了我的心里,还是我直接进入了画里。我想,是不是因为我心中有所渴望,才能感知画里传递的坚强,勇敢和温暖的力量?是王先生的神笔,实现了画我合一的境界吧!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蕴含了作者独特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和创作心境。虽然我不懂书画也不懂王振堂先生本人,但我可以从生活的角度,本真的内心去理解和感知他的作品。我发现王先生在绘画里面爱用红色,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他都巧妙地渲染了一片片的红在其中,使得他的画卷充满生命生长的气息,充满温暖和爱的力量。在书法上,王振堂先生“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也是力含其中。他的艺术作品可用孙过庭的“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来做评,达到了修养和技巧的完美结合。一个轻松驾驭中国五大书法的人,一个提笔画尽天下事的人,除了几十年工笔的修炼外,他一定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怀,读懂生命意义的人吧!今天是我们的第二次会面,我不敢说自己完全了解了他,但通过这些鲜活作品的交流,似乎懂了他的“刚以达志,柔以抒情”。
参观完书画展览,王振堂先生和我好像已经变成了认识很久的朋友。他那一房间的中国文化典籍,是他所有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他对艺术的探讨和追求,都满满承载在他的笔墨里面;他对生活的坚强和勇气,也尽释在充满力量的奔马和大海中;而“我即是佛”则是他用一生品行去践行的信仰。如果一个人“真、善、美”都留下了,他永远都不曾离开,而是与你我同行。在我们心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再淘尽,他仍是轰轰烈烈活过一场的真英雄,与青山同在,与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