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 年),英宗决定第二次征讨麓川叛军。他任命定西伯蒋贵为征蛮将军、总兵官,这位蒋贵,身经百战,威名远扬,在战场上那可是如同猛虎一般勇猛无畏。太监曹吉祥监督军事,虽说太监监军这事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不妥,但曹吉祥也有着自己的手段和心思。兵部尚书王骥提督云南军务,王骥智谋过人,对军事战略有着独到的见解。同时,英宗还派遣侍郎徐晞负责粮草供应,毕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粮草可是军队的命脉。
在此之前,云南总兵沐晟等人就已经对麓川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深知,麓川地势险峻偏远,那里的山川地形就像是大自然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沐晟等人上奏朝廷,称需至少十万兵力才能对麓川发起进攻,并且建议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征兵,分三路进攻湾甸、芒布和腾冲。这一建议看似周全,却在朝堂之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在廷议之中,英国公张辅等大臣站了出来,他们坚决反对分兵。张辅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地说道:“分兵之举,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会使我军力量分散。就如同五指张开,每一根手指的力量都有限,难以形成致命的一击。倒不如派重臣驻云南专征,集中力量,一举击破叛军。” 张辅的话,犹如一记重锤,在朝堂上引起了阵阵回响。
而此时,思任发听闻朝廷要兴兵讨伐,心里有些害怕了,连忙遣使前来道歉。刑部侍郎何文渊抓住这个机会,站出来反对出兵。他拱手向英宗说道:“陛下,麓川地处偏远,那地方穷山恶水,就算我们出兵拿下了,也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况且用兵劳师动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大学士杨士奇也在一旁点头附和,他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何侍郎所言极是,陛下,咱们还是应以和为贵啊。”
然而,张辅却不为所动,他向前一步,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思任发狼子野心,此次道歉恐怕只是权宜之计。若不趁机讨伐,彻底平定麓川,日后边疆必将永无宁日。我大明的威严,绝不能因这小小的叛军而受损!” 张辅的话语充满了坚定和决心,就像一把利剑,划破了朝堂上的犹豫与迟疑。
英宗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沉思,心中权衡着各方的利弊。最终,他还是采纳了张辅的建议。因为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要有维护国家尊严和边疆稳定的决心。
得到旨意后,蒋贵和王骥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率军奔赴云南。副总兵李安、参将宫聚率领着川、贵士兵,他们步伐矫健,士气高昂,仿佛是一群即将出征的雄狮。副总兵刘聚、参将冉保则率领着南京、湖广士兵,浩浩荡荡地向着西南进发。这十五万大军,犹如一股钢铁洪流,向着麓川滚滚而去。
王骥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他推荐了侯璡、杨宁等人为参谋。这些人都是智谋之士,他们的加入,为军队注入了新的智慧和力量。
同年十一月,阳光洒在大地上,映照着明军坚毅的面庞。蒋贵和王骥率军与麓川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仿佛要将天空都撕裂。蒋贵一马当先,他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寒光闪烁,每一刀都带着千钧之力,让敌人胆战心惊。王骥则在后方指挥若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冷静和智慧,就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每一步都算计得恰到好处。
明军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勇猛无畏,很快便大破麓川军。思任发见势不妙,吓得脸色苍白,连忙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但明军并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他们分三路继续进攻。
冉保率领的一路从缅甸抵达孟定,与木邦、车里的军队会师。他们在行军途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穿越了茂密的丛林,跨过了湍急的河流,终于按时抵达了指定地点。
蒋贵和王骥率领的中路军从腾冲进攻。他们一路冲锋陷阵,势如破竹。在进攻的过程中,遇到了敌军的顽强抵抗。但蒋贵和王骥毫不畏惧,他们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带领着大家奋勇向前。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士兵们的呐喊声、兵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的战歌。
曹吉祥和刘聚率领的西路军进攻上江。上江是麓川军的重要据点,防守极为严密。但西路军的将士们毫不退缩,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经过一番激烈的激战,明军终于焚毁了麓川军的栅寨。那冲天的火光,照亮了整个战场,仿佛是胜利的曙光。
这一战,明军斩杀了五万余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思任发见大势已去,只好携家眷逃往缅甸,在逃亡的过程中,又有几万人在慌乱中被烧死、溺死。
最终,明军成功平定了麓川叛乱,班师回朝。当大军凯旋而归时,京城内外一片欢腾。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迎接这些英勇的将士。英宗皇帝也龙颜大悦,对有功之臣进行了丰厚的赏赐。蒋贵被封为定西侯,王骥被封为靖远伯,侯璡、杨宁升为侍郎,其余将领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赏赐。
这场麓川平叛之战,不仅维护了大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也彰显了明军的英勇无畏和强大实力。它成为了大明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被后人所铭记。而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也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