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26天。
这本书的绘画作者是奥利弗·杰夫斯,他被誉为色彩诗人。他的每幅画都特别经典,只要装上画框就可以上墙欣赏。他在近十年获得过30多项童书顶级大奖。比如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幼儿读物奖、爱尔兰年度童书奖、英国蓝彼得图书奖、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儿童图书奖提名奖,他还是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读书日的官方指定画家,并入选为英国十大图画书作家。
他的代表作还包括《大熊的纸飞机》、《这只驼鹿是我的》、《吃书的孩子》等等,文字作者是德鲁·戴沃特,他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导演。他对孩子的颜色偏好非常了解,而且他给每个蜡笔都赋予了一个和色彩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想起来真的是趣味横生。
他们两个还一起给孩子们举行一些现场的绘画活动,可以说是特别有群众基础啊,了解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这本书点到了孩子们画画的一个痛点,他们就喜欢那几种颜色。
书里小蜡笔的小主人最后的想象力爆棚,画出了一幅富有梦幻色彩的画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表面看来是听了小蜡笔们的吐槽,但吐槽的重点是什么呢?其实是孩子对色彩的固有认知和使用习惯。当一个孩子如果认识到世界可以是不一样的颜色,那他就会用到各种颜色来创作了,而不是说天必须是蓝的,云必须是白的,草必须是绿的,它可以是红色的大海,绿色的云彩,还有粉色的天空,是不是很有想象力?
当然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家长的引导。其实每个孩子都不缺乏想象力,但是家长却经常故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他们总是对孩子说“你这样画不对,你这样画不像”,其实哪有什么对与错,像与不像。家长这样说导致孩子不得不尽量画得像家长想象的那样去像一点,线条像一点,颜色像一点,这样跟孩子画画的规律完全不符合。
要知道一般来说,孩子学画画是有鲜明阶段性的,2-3岁的孩子是涂鸦期。就随便涂,随便画。到了3-4岁是处于抽象象征期,就是孩子把他画的一些形象加上了他自己的一些意义和解释。比如他画了一个小色块,他会说他画的是小超人。但是你也不能说他画得不像。到了4-6岁叫做前图式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了绘画意识,但是还不具备写实的能力。
而到了6-8岁叫做后图式期,这个时候孩子就具备了自我约束力,有了一定的空间逻辑观念,可以进行一定限度内的技法训练了。再长大一点就到了主观写实期,就是说经过训练的学龄阶段的孩子,他们开始以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绘画了。这个时期他们就是又有创意,又有一定的手绘能力,很多天马行空的好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而成的。
最后一个时期叫做客观写实期,一般是8-9岁的孩子,甚至一直到成年都属于这个阶段。他们才是真正的理解空间的概念,理解了结构,而每个阶段的孩子在学习绘画的认知和重点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家长要特别忌讳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而一定是要给予孩子鼓励,表扬,并且在表扬的时候还有一点特别注意,特别忌讳的事情就是很多家长都喜欢说“宝宝你好棒啊,画的好美啊”,这些评论太空洞了,我们要表扬,一定要表扬得具体,指出漂亮在哪儿,哪儿特别有想象力。
这本书和一般都绘本不大一样。它是由小蜡笔的信件组成,文字特别多,那么这本书该如何和孩子一起读呢?
这本书的文字比较长,为了保证共读的效果,爸爸妈妈一定要提前预习。要预读一遍,这样在讲的时候能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小蜡笔的性格,让孩子更加具体地体会到蜡笔们不同的情绪。这本书里的文字编辑还特意把这个重点词汇放大,让家长们讲的时候更容易上手。
在讲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进入到不同小蜡烛的角色中来绘声绘色地用你的语调来表现他们不同的心情,感觉和想法,比如说红蜡笔的愤怒、绿蜡笔的嘲讽,还有粉蜡笔的叹息。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快的理解蜡笔们为什么这样吐槽了。
再介绍下玩的方法。一是角色扮演。国外有很多学校都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创作了《小蜡笔大罢工》的儿童剧,其实我们也可以尝试,召集身边的同学邻居,我们一起来角色扮演。如果觉得儿童剧比较难,我们也可以挑几个角色,在家里简单的演绎一下。比如说爸爸演黄蜡笔,妈妈演橙蜡笔,他们为了争当太阳的角色就吵起来了,这个时候扮演小主人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就给孩子出一道难题,说不定我们的孩子会把你们的手放到一起画一个又橙又黄的太阳呢。为了让扮演更有意思,家长还可以用彩纸做一个简单的蜡笔头帽子,戴在头上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二是可以拿出孩子的蜡笔盒,看看孩子的蜡笔都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有的也磨得都快没有了,讲一个自己孩子版本的故事。更多玩的方法家长们肯定能够自己开发出来。
事实上这本书已经出了续集了,叫做《小蜡笔要回家》。有兴趣可以两本一起看一看,根据自己孩子的版本,和孩子一起画一幅不一般的画。就像书末尾的那幅画一样,我相信孩子肯定画得特别的精彩,说不定你就埋下了一颗想象力和创意的种子在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