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景公释放和解意愿
楚共王即位后,楚国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后来又经历了子重和巫臣的内乱,霸业渐渐难以维持。而晋国虽然在鞍之战中战胜齐国,声威大震,大有复霸的态势,但因为内部矛盾激烈,对于复霸也是有心无力。两国实力相当相持不下,便开始寻求和解。晋景公十二年,荀首晋升为中军佐,便提议以连尹襄老的尸体和公子谷臣换回被楚人俘虏的荀罃。楚人也有意和解,于是两国交换俘虏,这是晋楚两国产生和解愿望的开始。
但是因为双方都不愿放低姿态,换俘之后也就没有了后续的动作。四年后的景公十六年,楚国伐郑时被诸侯联军打败,楚军将领郧公钟仪被郑人俘虏送往晋国,晋国人将其囚禁在军队的府库中。此时晋国正处于下宫之役的内乱漩涡之中,又因为鲁国汶阳之田的归属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外交危机。为了缓解内外矛盾造成的不利境地,晋景公再次萌发了与楚和解的愿望。
景公十八年的一天,晋景公到军府视察工作,偶然间在一个仓库中看到了被囚禁的钟仪,于是就问道:“这个南方打扮的囚徒是谁呢?”随从的官员回答说:“是郑国人所献的楚国俘虏。”
晋景公命人把他放出来,又好生款待,然后询问他在楚国的族人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钟仪回答说,族人是负责奏乐的。景公于是又问他是否会奏乐,他说这都是我们家族的职责,又岂敢荒废?景公当即就让人拿了一把琴上来,让钟仪演奏了一首楚国的曲子。
寒暄良久之后,晋景公才进入正题,问道:“你们的君主是个什么样的人?”晋景公是希望试探一下楚共王的秉性,好决定如何与楚国和解,但钟仪却不解其意,只是一再地推脱说:“小人实在不知。”在景公的再三追问下,他才含糊其辞地说:“当年他做太子的时候,尽管有师保奉侍,他依旧早晚向公子婴齐和公子侧请教,其他的事情我就不了解了。”
钟仪所说的公子婴齐指的就是令尹子重,公子侧就是司马子反,两个人都是楚庄王的弟弟,楚共王的叔父,在当时都很有贤名。钟仪如此说,是在向晋景公说明,楚共王是一个好贤的君主,而且很有上进心,至于晋景公想要了解的情况,他一概不说。事后景公把这些话转述给范文子士燮,士燮说道:“这个楚囚真是一个君子啊!”于是就建议以钟仪作为两国交好的信使,向楚国传达晋国和解的愿望。
宋国华元的努力
钟仪也果然不辱使命,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楚王,楚王于是派了公子辰到晋国修好。次年,晋国也派了籴伐到楚国去商讨具体的事宜。但籴伐还未回国,晋景公就去世了,晋楚修好的事情刚刚出现眉目就面临着中止的境况,这就让中原的诸侯都很是着急。
当初齐桓公开创霸业之时,所打出的口号是“尊王攘夷”,而晋文公的称霸也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的。可是经过多年的争霸,楚国已经融入了中原的文化圈,成为彻头彻尾的“华夏”,周天子也早已沦落,也就是说“尊王攘夷”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可晋楚的争霸却从未消止。
如今两国争霸五十多年,中原诸侯无不受其侵扰。晋楚两国交锋从来都不会在本土作战,战场往往会选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其中受害最甚的当属郑国。郑国因为正处在晋楚两国交锋的交通要道上,往往会成为两国争夺的首要目标。其次的当属宋国,宋国扼守着楚国东进的咽喉,自打泓水之战宋楚结仇之后,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宋国都紧紧依附在晋国的麾下。当晋国控制力减弱的时候,楚国为了争夺东方诸侯,也往往会把宋国当做敲门砖。
其他的诸侯如鲁、卫、齐等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少成为两国争霸的直接受害者,但他们需要常年向霸主缴纳贡赋。在霸主出征讨伐其他国家的时候,他们也有义务派出军队跟从,因此这些国家要经常派出军队跟着霸主东征西讨,使得这些国家也不胜其扰。
如今既然晋楚两国有了和解的苗头,是他们求之不得的美事,当然不能让这样的一桩好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必须有人站出来促成两国的和解,而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宋国执政华元的身上。华元是宋戴公的后代,在宋国担任右师。景公五年楚庄王派申舟国境而不假道,华元一怒之下斩杀申舟引来了楚军的报复,楚军围宋时,又只身夜入楚营劫持司马子反换取盟约,可见其是一个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的人。
楚军与宋国签订城下之盟后,华元作为人质居留楚国,结交了楚国的令尹子重。《东周列国志》中说道华元与子重的交情时曾言,华元有心让晋楚休兵,此事得到了子重的认可,但是司马子反听闻之后却轻蔑地说:二国尚未厌兵,此事殆未可轻议也。小说中的桥段未必真实,但是却反映了当时两国的真正心态,所谓修好弭兵,不过是两国为了舒缓矛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两国此时都面临着严重的内部矛盾,一方面想暂时罢兵,以腾出手来解决内部的危机,而另一方面则是谁也不愿意将霸主之位拱手相让。一旦国内的矛盾得到纾解,烽烟必然会再次燃起,这也注定了华元的努力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无用之功。
也或者华元知道自己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定,不再受南北争霸的拖累而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机会,他宁愿为此做一些尝试。于是在晋厉公元年,华元依靠着自己和楚国令尹子重以及晋国执政栾书的私交,不辞辛劳地奔波于晋楚两国之间,以促成两国之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