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14岁的曹娥因父亲溺亡投江寻父,五天后抱父尸浮出水面。这一孝行感动世人,立碑传颂。东晋王羲之曾为其书写碑文,但原碑已失传。明代书法家王宠在40岁时(1533年)临写此碑,融入自己对孝道的理解与艺术追求,成就了这件小楷经典。
隶楷结合的“老树新芽”
王宠的《孝女曹娥碑》既有隶书的古朴,又有楷书的灵动。比如“孝”字的横画起笔如蚕头,收尾微微上翘,像扁舟轻摇,保留汉隶遗韵;“泣”字的三点水如泪滴滑落,墨色由浓转淡,仿佛曹娥哭到力竭的模样。这种风格既像老树虬枝的沧桑,又似枝头新芽的生机。
结构似危崖,稳中藏险
表面工整的字形下暗藏巧思。例如“江”字的三点水如浪花激荡,右侧“工”部却稳如礁石;“哀”字上半向左倾,下半向右撑,像曹娥投江时的踉跄与决绝。这种平衡中的动荡感,让每个字都成为“矛盾的艺术品”。
章法疏朗,呼吸感十足
全篇字距宽松如江面晨雾,行距开阔似星空排列。写到“千夫失声”时,字字独立,留白处如众人默哀;而“赴江永号”四字突然紧凑,像哽咽时的气短声促。这种节奏变化,让静态文字有了心跳般的律动。
墨色如诗,枯润皆是情
王宠用墨极富情感。浓墨处如“抱父尸出”四字,笔画凝重如泣血;枯笔处似“视死如归”,墨色渐淡如风过无痕。他还故意在“隐”字右半部写出蝌蚪状墨点,仿佛藏着未说完的故事。
取法魏晋,超越规矩
王宠早年学习王献之、虞世南,深得晋唐精髓。但他不满足于模仿,而是将钟繇的古朴、王羲之的飘逸融入创作。例如“黄绢幼妇”八字(原碑蔡邕题跋),他写得方折如刀,与正文圆润形成对比,像哀歌中突然插入一声金石裂帛。
科举失意,笔墨寄情
王宠八次科举落第,选择隐居太湖。这份经历让他的字透出“疏淡空灵”的气质。正如他诗中写的:“饥而食,饱而嬉,人生适意耳。”他的小楷没有科考应试的拘谨,反而像隐士漫步山林,从容自在。
明代书坛的“清流”
与祝允明的狂放、文徵明的工稳不同,王宠的书法被誉为“层台缓步”。他的字看似简单,实则每一笔都藏着对人生的思考。明代评论家何良俊称赞他:“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
临摹与欣赏:如何读懂这份“疏淡”?
先读故事再看字:了解曹娥投江的悲怆,才能感受王宠笔下“哀吟泽畔”的颤抖笔触。
注意“不完美”的妙处:
临摹时别追求横平竖直,反而要学他偶尔的歪斜涂改,那是真诚情感的流露。
用墨如调呼吸:蘸一次墨从浓写到枯,体会“泣”字三点从泪涌到泪尽的变化。
千年回响:小楷里的生命温度
如今,王宠的《孝女曹娥碑》原作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那些1厘米见方的小字,既是明代书法的巅峰之作,也是一位失意文人用笔墨对抗命运的见证。正如他临终前所说:“岂让枝山(祝允明)独擅名当世哉!”这份不甘与超脱,让他的字穿越五百年,依然能让现代人触摸到一颗鲜活的艺术灵魂。
下次欣赏此作,不妨想象:一个屡试不第的才子,在太湖边的草屋里,就着月光写下这些字。墨色里有孝女的泪,也有他自己的笑与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