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篇⑨-⑩
⑨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⑩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这里指的百姓,人民。由:是遵守、遵循。百姓可以让他遵循一定的道理,遵守一定的礼法去做,但是你很难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是遵守一件事情去做,这个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可以强求他,非要深明其理,这个是很难的。
我们举个例子好理解,说在一个企业当中,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规则,制定一个制度,让人们去实行、让人们去遵守,但是如果你非要让他明白,为什么要有这种制度?这个是很难的。很多人听到这句话会说:这是不是孔夫子的愚民政策,你就让他做,但不要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实则不然。
同样这句话也在讲一个客观事实,就像我们现在制定的法律,春秋那个时候的礼法,周公完备的礼仪制度,让百姓去遵循就可以了,但是你很难让他深明其理。比如说周公的“周礼”,就要讲到“道”,讲到内在的“仁德”,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听懂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里面的仁德,但是他可以去遵守。
就好比说我们现在一个企业,我们制定了一个规章制度,或者高层领导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深明其理。这个时候一般的员工,就照着遵循、遵守,去做就可以了。
我们再来讲学习这件事情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有的人就很执着,一定要先搞清楚,才能去学习,但实则不然。有的时候我们是在学习当中,你才能搞清楚,这就是“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
想一想我们学习了这么久的朋友,修身了这么久的朋友,我们刚开始听到一句话,可能我们不太理解,但是有的人说我不太理解,但是我觉得很好,我们可以去学、可以去践行、可以去做,会发现做着做着我理解了,原来是这样的意思。
所以说周公那个时期“礼”就是这样的,人们遵循着这个礼去做事情,去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的有的人就可以体会到内在的仁、内在的德、内在的道的运行规律。但是有的人可能我一直做,也不明其理,这个也是正常的。
我们再讲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当中,说我讲了一件事情,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是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是站在对所有员工的角度,那么这个时候有的员工,就会不理解了,为什么呢?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私欲的角度,自己能看到的东西,他看的不是全局。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让他照着做就好了,你没必要去跟他讲背后的道理,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听得懂,尤其是这里的民,他是指广大的百姓和民众,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讲的清楚。我们一个企业如果员工,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人,我们可能每一个员工都去讲其中的道理吗?
我们再讲教育孩子,同样的道理。比如说刚开始孩子你让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并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看不到。因为我们是对一个个体,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跟他解释,为什么一定要好好学习。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对你将来的事业、对你的工作、对你的心情、对你的人际关系,对你整个人生的境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背后的那个理。可是如果对着广大群众很多人的时候,是解释不过来的,也解释不清楚。所以对一个孩子我们尽可能地跟他讲,但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也听不明白。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让他遵守就好了。所以我们对待学生也是一样,如果讲不清楚里面的道,就让你他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再从上和下两个角度来体会一下这句话,为政之人、处上位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们让他们遵循、遵守,去做就好了。但是不可以强迫他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才有了“礼”,才有了“法”,才有了“制度”,才有了改革的产生。我们不是为了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是让广大的人民、百姓,照着去遵循,去做。
换个角度,我们处下位的人要明白一个道理,当我们看不懂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而没去看全局,所以我们会看不懂,为什么会有一些规则、为什么会有改革、为什么会有礼、为什么会有法的产生,因为那是考虑更多的人。
我们自己在“行”的过程当中,在遵守的过程当中,就可以看到其中的道理了。包括我们学习;或者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做事情;包括我们的修行,都是一样的道理,有的时候我们看不清其中的道,看不清其中的奥妙,但是我们做着做着突然有所体会、有所体悟,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地明白。所以看不懂的事情,我们就去践行、就去做就好了。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好勇:我们说这个人很勇敢,又很胆大;疾贫,疾:厌恶;贫:贫困。好勇本身或许没有什么问题,疾贫加在一起,“乱也”,这个时候就会出祸乱。我们看一个人好勇,并且厌恶贫困,乱也。
我们来看生活当中,我厌恶贫穷,但是我又好勇,我力气大,我又比较勇敢,我胆子又大,你看这样的人是不是出祸乱。如果“好勇”和“疾贫”缺一项,反而不出乱。说我这个人好勇,但是我不会厌恶贫穷,反而不乱;或者反过来也一样,一个人厌恶贫穷,但是他不好勇,胆子也小,这个时候不会出乱子。
我们再来延伸这个“贫”字,贫:是缺和少的意思。比如说在一个团队当中,有的人觉得功劳给我的少了,分给我的少了,这个时候他会觉得贫,并且这个人如果好勇,这个人胆子再大,就会顶撞,就会犯上,就会引起很多的乱。
比如说到处去讲,讲公司的不是、讲团队的不好,你看祸乱就产生了。我们去读历史的时候也这样,比如说有的人好勇,胆子大,性格直爽,但同时他觉得功劳给我分的少了,官给我封的小了,俸禄给我的少了,这都叫贫。这个时候这样的人,就会引起祸患,甚至直接顶撞和犯上,乱就产生了。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是如此,有的人胆子很大,又很勇敢、好勇,同时又非常厌恶贫困,这个时候铤而走险,就会做很多违法的事情,做很多伤害他人的事情,做很多不道德的事情。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疾之已甚,疾:同样是厌恶;已甚:就是很过分。如果一个人是不仁德的,但是厌恶他过度了,那个人就会产生暴乱。说这个人明明不很仁德,他没有那个仁在,可是我们厌恶他,厌恶到过分的程度,让他无立身之地,这个时候他就会铤而走险,同样会产生祸乱。
故而才讲穷寇莫追,因为他已经打败了,他已经没有更好的立身之地,你就放他走就好了,否则就会鱼死网破。想一想生活当中也是这样的,工作当中也是这样的,我们要给别人留余地,即使那个人是没有仁德的,我们也不要把他逼上绝路。
当你把他逼上绝路的时候,就会产生祸乱。整个这句话孔夫子在讲一个度,我们要懂得去平衡,如果一个人好勇又过于厌恶贫困,必产生祸乱;如果看到他人的不仁德,我们可以不和他打交道,可以不和他共事,但是不能逼之过急,否则同样会产生祸乱,所以自有平衡之道在其中。
我们再反过来讲修身的道理,我们是一个懂得修身的人,是懂得“反求诸己”的人,我们就要修“疾贫”。我们不能过于厌恶贫困,厌恶贫穷,本身好勇这件事情没有什么不好的。说一个人很勇敢,做事情很果敢,胆子很大,做事雷厉风行。
这个首先它没有什么坏处,但是我们有了这些特点,再特别厌恶贫困,总是觉得别人给我们的少,这个时候就要出问题了。所以我们要修的是疾贫,不要厌恶贫穷,不要总觉得少。
向外求的人就会总觉得这个“贫”字在,老板给我的少,别人对我不够好,别人对我不够尊重,总是没有满足我想要的,这就是贫。所以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乱,我们自己也并不开心,所以我们要懂得“反求诸己”。
我们要懂得不断地去提升自己,一切自然相匹配,我们做到了什么样子,就会给我们分配相应的功劳,天之道也同样,就会分配给我们相应的财富、相应的学识、相应的智慧。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同样我们如果懂得修身之道,懂得反求诸己,别人为何厌恶我们呢?说明我们自己内在是没有仁德的;说明我们内在是没有修养的;说明我们对别人是没有帮助的,所以别人厌恶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能看清楚自身的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当别人厌恶我们的时候,这是外来给我们的环境,外来给我们的影响和推动。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产生感受,我们是不入的,这个时候就没有痛苦。别人表现出来厌恶我们的眼神,别人有了厌恶我们的行为。
首先我们开始自省,是不是自身做的不够,其次只是他不喜欢我而已,其实对我来讲并没有什么,我是不产生相应的感受的,这个时候我们自己不痛苦,所以这才是一个修身之道。
当我们懂得修身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不会觉得贫,更不会觉得少,同时别人厌恶我们的时候,我们又能看到自身的问题,我们看到自身的问题,我们还不产生那样的感受。
但是我们对待他人的时候,我们就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我们尽量多施与民众,我们尽量不要逼人过甚,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教化。
比如说在一个团队当中,有的人好勇又厌恶贫穷,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教化的,我们是可以讲企业文化的,我们是可以讲圣贤的文化,我们是可以传播修身之道,让他的心性发生变化,这个“乱”自然也就消除了,历史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阳明先生去山区剿匪,他说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要去做山贼?为什么要去做强盗?因为这个地方贫困,同时这个地方没有教化,说我即使带军队去山区剿匪,我剿匪走了以后,这个地方依然会有其他的匪患出现,这叫破山中贼易。
但是破心中贼难,因为这些人吃的不好,他生活是有忧虑的,他是挨饿的,同时他没有文化的教育,这是心中之贼。所以想改变这种现状,两种方法,一种是:施予,我们去让他衣食变得富足;另外一种:是重教化,当他内在有仁德的时候,当他内在有了文化的时候,他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哪个历史时代都一样,哪里有受灾的时候,朝廷做的事情就是安抚,去发放粮食,去让百姓开始变得安稳,这就是在施予。
如果你不施予,他就会出乱,就会出现暴动。所以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当看到这样的情况,内心是好勇的,同时又是厌恶贫困,总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要不然我们就尽量地施予,要不然我们就选择用教化的方式。
同样我们看到一个人他是没有仁德的,我们不能逼之过甚,同样我们可以给一些施予和给一些教化,以改变那个人原本的样子,减少祸患,减少乱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