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好好的表扬一幅画,干嘛讥两百多年前的韩愈呢?】
这天苏轼去好朋友陈慥家去看他家藏的《柏石图》,好一通夸。
【柏石图诗,并叙】
陈公弼家藏《柏石图》,其子慥季常传宝之,东坡居士作诗,以为之铭。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约五月廿一,河南开封,时年53岁
柏生两石间,天命本如此。虽云生之艰,与石相终始。
韩子俯仰人,但爱平地美。土膏杂粪壤,成坏几何耳。
君看此槎牙,岂有可移理。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
画师亦可人,使我毛发起。当年落笔意,正欲讥韩子。
说这柏树生于两石之间,枝干遒劲就像苍龙和黑虎,画得那叫逼真,看得人汗毛都竖起来了。
话说苏轼就喜欢这种奇崛的调调,这幅《柏石图》虽已失传,但他自己画的那幅《枯木怪石图》可以供我们脑补一下。此处他以柏自喻,可以联想到逆境中的坚韧。
但怎么还没说两句,就扯上韩愈了呢?到这一年,人家韩愈都去世264年了。再说,平时苏轼还挺认可韩愈的,那个著名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说的。
这也说明苏轼是熟读韩愈了。既然熟读,也就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他的相关作品:
【韩愈《招杨之罘》】
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
柏移就平地,马羁入厩中。马思自由悲,柏有伤根容。
伤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辔。
之罘南山来,文字得我惊。馆置使读书,日有求归声。
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之罘别我去,计出柏马下。
我自之罘归,入门思而悲。之罘别我去,能不思我为。
洒扫县中居,引水经竹间。嚣哗所不及,何异山中闲。
前陈百家书,食有肉与鱼。先王遗文章,缀缉实在余。
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作诗招之罘,晨夕抱饥渴。
韩愈这首诗,是任河南令期间为了请隐士杨之罘出山而作,所以说"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就说你是个人才,但也要有平台才能施展啊,表达的是地方官的求贤若渴。
苏轼却指着画上的大石头,说这柏树跟石头已经是唇齿相依了,哪里还能移植呢?
这根本是两码事哈。
但我觉得,苏轼在这里是憋着坏的。他说韩愈只爱“平地美”,是笑人家爬华山的时候,曾经在苍龙岭大哭,当时他是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就写了遗书,从悬崖投下去,县官得知,才派人把他救了下来。到现在,石壁上还刻着大字:韩退之投书处,供千年来的登山者来此“讥韩子”呢。
【东坡日历】2025年6月16日,周一,乙巳蛇年,农历五月廿一
53岁,是日,在开封,陈公弼家藏《柏石图》,其子季常传宝之,余作诗,以为之铭。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五月廿一,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