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懂得沟通——如何破解沟通难题?

“ 被接受和认可是人性的需要——这是沟通的第一原则”



01、从进化视角看,需要被认可是人的天性

从人类进化史来看,人类无论如何都不是靠单打独斗而赢得食物链顶端位置的。

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类没有尖牙利爪,无法单打独斗赢得生存,只能靠群居,协作才能获得必要的食物,和抵抗被捕食的危险。

一旦个体不被群体所认可和接受,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对个体而言,就意味着死亡。

 人在进化过程中,就形成了要被认可,被接受的天性。

这些能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习性,进化历程就把它写进了人类基因,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人的天性。

就如同人类怕蛇、热爱摄取糖分(远古时代高热量食物稀缺)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



02、社会发展之快,进化赶不上变化

随着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进步,让人类来到一个从所未有的文明高度。

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周期从远古的几万年,已经缩短到几十年,甚至十几年。

进化能改变人类天性的时间单位还停留在以万年为单位,已经远远跟不上现代环境的变化。

现代人类很多的问题,都是由于“远古时代的大脑"和“现代文明社会”的不匹配造成的。

比如说肥胖,远古时代食物奇缺,所以碰到食物就要尽可能多的摄取,转化为脂肪,以饿肚子的日子储存必要的能量。

但现如今食物已经非常充沛,但人类仍然无法抗拒来自“远古大脑”要摄入食物的冲动。

同样,每年因蛇害死亡的人数,相较交通事故远不止是数量级的差距,但人类对汽车的恐惧也远不如蛇。也或许是由于汽车太“新”了,基因还无法做出与之对应的进化调整。

虽然现代社会高度发达,不被他人认可和接受,也不会真正威胁到其生存。

但由于人类的进化还远远跟不上变化,被人认可和接受,这个与远古生存环境所匹配的习性,还依然在现代社会统治着人类的大脑。



03、工作生活中经常碰到沟通难题

工作和生活中,碰到困难的事情大多数都跟沟通,跟说服别人有关。

比如工作中的销售、谈判、处理争议等,都是说服别人。

再比如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优雅的与爱人沟(chao)通(jia),都是尝试在说服别人。

 这里就非常容易陷入麻烦,原因很简单:说服他人是违反人性的。

前面讲了,人性是需要被认可,被接受的。而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说服他人,改变他人的观点。

这里就出现了冲突,说服别人,改变别人的观点,就意味着对方的观点不被认可,不被接受了。

一旦意识到不被认可和接受,就会触发了他的“求生本能”,激起他自我防御机制,开始产生对抗。

最后沟通效果可想而知,不是解决矛盾,而是在升级矛盾,从动嘴演变成动手····

 尤其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人和事往往是分不开的。

你说我事做得不好,就是对我这个人有意见。

你说我的观点不对,就是对我这个人的否定和不尊重。

不存在所谓的就事论事(除非经过自己的刻意修炼)。

设想一个情况,你上班迟到了。

你领导问你一句:你怎么迟到了?

 一句简单的问话,本来就是说迟到这个事,你心里会怎么想?

 ——是不是领导对我有意见?最近我是不是有什么事做得不好得罪他了?

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人和事分不开,说我事做得不对,就是对我有意见。说我话说错了,就是在找我茬。

   所以,所有想做出的说服别人改变观点的尝试,底层都是违背其人性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沟通如此之难的原因。



04、理解人性,懂得沟通

理解了人性需要被接受和认可之后,如何破解沟通难题呢?

第一、先认可、接受这个人,再讨论事。

如果观点想法不一致,也应该先表示认可和接受他,把他置于一个“安全的境地”。

倾听和表示理解就是认可和接受的一种表达形式,而不是忙着打断,进而与之辩论。

应该先表达对他这个人的认可,再展开讨论。先把人和事分开,先人后事。

比如在开始之前加一句“你这个想法很有启发性,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看,还能有什么其他发现······”,效果会比单纯的暴力说服好很多。

还有一句“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不是很耳熟,在被批评的时候,对方应用的也是这个原理。先接受和认可,再讨论事。

     第二、不是说服,而是帮助他自己想到。

如果有一个人他不会反对,那个人只可能是他自己。

沟通的最高境界,不是说服,而是让他自己得出结论。

被说服是不符合人性的,但自己想到,并且跟别人想的一致,还能得到别人认可却是一种重要的愉悦来源。

要做的就是要帮助他自己想到,得出结论,然后赞同他。没有比这更厉害的沟通方法了,而这主要靠提问实现。提出好的问题,比说还重要。

比如,“你这个想法很有启发性,看得出你确实很会思考。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想,如果······这样的话,会怎么样呢?”

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接着往下想,照这个方向去做,会发生什么呢?是咱们想要的结果吗?



道可顿悟,术需渐修。

想明白了这些道理,解决了一些沟通问题。

但更多时候,仍然陷入其中。

写下此文,提醒自己继续修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