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一个普遍共识: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美国社会销售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第一眼。“第一眼”是指双方通过第一次见面留下的印象,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交往。
“第一眼”的形成是因为每个人身体中都有一个评判系统,在我们最初接触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就会自动处理这件事物包含的信息,同时也会形成喜欢或者厌恶的观点。
每个人意识的背后都有一张自动运转的评判表。这张评判表无时无刻影响着你。
在工作中,你对同事说:你真的是又漂亮又能说会道。
在家里,你会经常评价你的孩子:这孩子一点儿都不懂事!
在和朋友相处时,你会评价说;你也太会体谅人了吧。
那么这张评判表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
在豆瓣8.4分,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的《赞扬与责备:剑桥大学的沟通课》中,我找到了答案。这本书从家庭、婚姻、社交、工作等各个方面阐述这张评判表是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
01 人类评判系统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这张评判表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也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①评判对于人类必不可少,是进化形成的最终结果
进化人类学家迈克尔·托马塞洛是研究“是什么让人成为人”的权威专家,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祖先的基因中已经记录下了助人为乐和共同协作的喜爱,以及对相反作风的强烈憎恶。很多心理学家也将其称为“利益权衡比”。
情感精神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也提出:人类进化将接近和逃避着两个极端放在了大脑的两侧。在原始社会,人类捕捉大型猎物的能力有限,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因此,人类需要判断哪些人是可以团结和协助的,哪些人是需要躲避的,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人类自动在大脑中形成了判断哪些人是我们喜欢的,哪些人是我们讨厌的。
评判并选择趋利避害是人类身体中携带的基因和人类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逐步形成的。
②评判系统在婴儿时期就已形成,并在成长中不断完善
早在婴儿时期,我们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评判系统。心理学家内哈·马哈詹和凯伦·温研究发现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系统。他们做实验发现,孩子会选择那些和他们有同样食品喜好的木偶,并它们一起玩耍。
除了婴儿时期,家庭评判系统和家庭制度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人评判系统的形成。
02 沉浸式赞扬导致固定思维,接纳责备才能实现人生升级
在评判系统中,有赞扬和责备两套不同的评判,而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追求赞扬,避免责备。
书中说:“评判的两套系统能塑造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①赞扬理论日渐衰落,过度赞扬最终演变为虚荣心作怪
《箴言录》的作者拉罗什福科说:赞扬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
赞扬对于大脑的发育十分重要。研究表明,经常受到赞扬的孩子在3岁时可以掌握更多技能,在10岁以后更是如此,而缺乏赞扬的孩子反应则会更加迟钝。
但是一味地赞扬又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沉浸式赞扬的产物。沉浸式赞扬理论是指孩子会基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建造自我的概念。家长过于使用沉浸式赞扬,孩子可能会抛弃成长型思维,追求固定型思维。孩子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等着你去赞扬他们。如果听不到赞扬,他们可能什么都不肯做。孩子们会忽略努力的重要性,一味追求赞扬,当难度过高,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不愿意做出过多努力。
赞扬有时也会演变成为追求虚幻的优越感。在虚幻优越感的影响下,我们会认为我们应该比别人获得更多赞扬。和中国古代故事“夜郎自大”其实是一个道理。
其实,沉浸式赞扬造成的固定型思维和虚幻的优越感的共同底层逻辑都是虚荣心作怪。
正如心理学家迪莉娅·法恩所说:潜在的威胁越大,我们那虚荣的大脑就会越强烈地保护自己。
②一味地逃避责备无法解决问题,接受责备,承认错误,吸取教训才是正解
书中说:“在负面评判系统里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宽容大度地接受责备,从内疚中吸取教训,避免羞耻感的侵袭。”
责备能制造痛苦,大部分人对于责备都会本能地逃避。我们会采取扭曲过去的行为,给老故事改头换面,或者将责任推卸给别人、将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等行为。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否认责备、推卸责任。
一个人会做出以上这些事情都情有可原,因为避免责备是人类内心的自然反应和人类进化选择而成。研究表明自责也会造成心理疾病。同时,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会对让我们对于群体排斥、他人责备产生强烈的反应。
虽然避免责备可以逃避一些问题,但是往往因躲避责备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就是说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即便在听到责备时会产生自我防卫,但是只有接纳责备,承认错误才是正确的道理。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反省自我,并重构自我,才能不断升级自我,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评判系统的产生,以及评判系统如何运作影响个体和他人。那么接下来,我们从评判系统在家庭中的运作来看看,赞扬与责备是如何影响着父母、孩子和家庭的运作的。
03 赞扬与责备是把双刃剑,父母学会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积极面对未来
①赞扬与责备,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原生家庭评判系统具有强大控制力
对于不同家庭的评判系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几个维度来评判一下:
赞扬的数量是:慷慨还是吝啬?
在一些家庭里面,赞扬是一份慷慨的资源,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赞扬,赞扬在家庭中毫不缺少,因为本来它就到处存在。但是在另外一些家庭中,赞扬却异常贫乏。
对于一些狼爸虎妈来说,赞扬是一件需要你努力争取的事情。而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的原生家庭就是这样。
董卿说: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我到现在还是会自卑。
董卿的父亲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高材生,董卿的家庭条件还不错,但是由于董卿父亲小的时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让她父亲有了吃苦才能成大事的想法。
“父亲对我的严厉和苛刻程度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个知识分子可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这样苛刻,从小让我不要照镜子,也不让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不要有任何文体活动。”
董卿的父亲对董卿十分严厉,董卿很难在父亲那里得到夸奖,这造成了董卿自卑的性格。
董卿说:我要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很多,我才会觉得踏实,或者说好那么一丁点,我就会很没有安全感,我要拿命去搏,把事情做好。
成长在赞扬吝啬的家庭中,孩子会逼迫自己做到最好,否则就会引发孩子排山倒海般的焦虑感。孩子会一直生活在“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的渴望中,由于吝啬赞扬的环境又一直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再不停地逼迫自己做到最好,却又不停地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
责备的话语是:笼统还是特定?
有的家庭评判系统会将责备笼统化,即:不是评价一个错误的行为或者错误的话语,而是定性一个人的品格。
香港传媒人、专栏作家作家马家辉在《圆桌派》上说了一件自己童年时的事情。马家辉小的时候家里孩子特别多,不管什么东西大家都要一起分着吃。每次买芒果,都要分成7份,他只能吃最小的那一份。
因为太喜欢吃芒果了,他将自己的零花钱省了下来买了一个芒果。没有想到在晚上偷偷地吃的时候,却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虽然没有骂他,但却评价他是一个自私的人,并且一直把这个事情当做反面教材,反复地说。
马家辉说:“父亲因为我吃了一个芒果,就认定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把这个事情反反复复当做反面教材,讲了3000多遍。导致我得了食物冷淡症。”
当责备是特定的时候,责备会显得十分实际,但是如果责备变得笼统,则会引起孩子巨大的恐慌,由此产生过激反应。
评判的目的是:定义还是引导?
有些家庭中的评判系统会引导一个人往正确的道路成长,而有的家庭中的评判系统仅仅是定义一个人的“好”和“坏”。
如果你的家庭是用“好”和“坏”来定义一个人的品格,很多时候你就很难分辨“意见”和“责备”的区别,你会发现自己过于焦虑,而无法集中处理一条特定的意见。你会将这种定义式的评判看成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
评判的标准是:严格还是融通?
有的家庭中,赞扬和责备的棍子永远都握在家长手中,不容得孩子有任何机会辩解。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17岁的乔英子,跳海前撕心裂肺地对妈妈大喊:
我已经三十四天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我就是要逃离你。
妈妈宋倩就是用严格评判标准来评价女儿的人。她只希望女儿按照自己规定好的路线前行,根本看不见女儿真正的想法,最后将女儿逼上了绝路。
②让责备和赞扬成为孩子的指南和向导,积极面对未来
在每个家庭中,都有其独特的家庭评判和家庭制度。每一个积极和消极词语的使用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像是标签,给孩子决定性的评判,一旦贴上就怎么也撕不下来;有的则是指南和向导,能够引领孩子积极地面对未来。
心理学家将家庭评判制度中的敏感反馈回路比作中央供暖系统:当家里的温度低于某个设定值的时候,这个系统就会发出信号启动锅炉,直到气温恢复正常。一个家庭做出相辅相成的反应,一般情况下都是为了确保所有家庭成员能舒适的生活。所以,我们评判一个家庭制度是否正常,主要取决于这套系统是定义的还是引导的。
江苏宿迁的陈女士,她7岁的儿子将墨汁从7楼泼下,楼下的衣服、防盗窗、地上、外墙都被墨汁泼脏了。陈女士夫妻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马上带着孩子挨家挨户登门道歉。
陈女士不仅将邻居们被泼脏的衣服带回家清洗,洗不干净的进行赔偿,也让孩子在家里帮忙清洗衣服。陈女士的丈夫还对外墙进行了清洁。在这个过程中,陈女士让孩子一直站在太阳外面看着。陈女士说:要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情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这件事情上,陈女士并不是给孩子下“好”和“坏”的定义,也没有滥用父母责备孩子的权利,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引导孩子,告诉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造成的恶劣后果,以及如何妥善的处理这件事情。经过这样的经历,不仅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无法磨灭的伤痛,还会让孩子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对于家长而言,负面地评价自己的子女是一把双刃剑。父母既希望能迎头一棒将孩子打醒,让孩子尝尝后果,但是孩子们的悲伤又会引发父母的共情,最后伤害到父母自己。
同时,父母也需要控制好赞扬的力度和数量,让赞扬由心而发,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赞扬控制了自我,也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赞扬是虚伪的。
父母需要利用好“赞扬与责备”这把双刃剑,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积极面对未来。
写在最后
父母既希望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又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能给给予他们赞扬,并希望孩子能够在相互赞扬的状态下蓬勃生长。而这其中关键之处是如何将责备正面化,并让赞扬真实地传达出去,合理把握赞扬和责备的比重。让一个兴趣和愿望高度个性化的孩子能在父母的“赞扬与责备”中走向一个让他骄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