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将读后感起这样一个名字呢,是因为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在书封面的左上角有一行小字:“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是不解,也许是惯性思维的原因,我不明白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描述人与热爱的东西之间的关系。我始终认为,这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的“正关系”。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虽然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我想我也许对这本书有了新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前,我所认为的“娱乐至死”只不过是作者为了突出那个时代的某种现象而做出的夸张效果,毕竟这种手段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也并不少见。可是当我阅读了前言部分以后我发现,自己的看法依旧停在了比浅层还浅层的地界,自己的认知终究还是过于稚嫩。为了不再使自己盲目阅读,我去查阅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尼尔·波兹曼的资料,发现这本书是在电视媒体兴起的初期创作而成的。波兹曼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大众对于电视媒体无限热爱的时候。那个时候刚刚从印刷时代进入到电视时代,也就是从相对单一的静态展现方式时代进入到多元的动态呈现方式时代。我能够理解大众被吸引的原因,就像哲学中讲到:新事物的产生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所以当大众对于电视这种新事物的体验感还不错的时候,它离发展壮大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波兹曼写下这本著作的时候是站在电视文化的制高点去评判当时的社会现象,而我今天则是站在数字化时代下去评判他的观点,可能不尽相同,但也会略有重合。波兹曼认为电视这种视觉传播的方式使信息更加的表层化与浅薄化,由于波兹曼认为“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倾向性,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所以他担心人们所热爱的电视文化会让人们丧失思考功能,而最终成为相关娱乐的一种附属品。如果说在电视文化时代下波兹曼这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那么今天处于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我们是否要更为担心这样的现象出现?在进行批判否定之前,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字时代网络等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便捷性、发展性以及可塑性是极高的。便捷性指的是我们能够随时从互联网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等内容;发展性指的是数字时代下开辟了很多新行业的同时也为一些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前景良好;可塑性指的就是这个时代下能够被塑造的地方还有很多,它不是定了型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
可是似乎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正面内容,久而久之有些忽略了一个事物它都会有正反双方构成,而处于数字时代下的我们在获得优质体验感的同时也在遭受着它对我们的“控制”。首先,我们越来越多的开始依靠手中的产品和设备而不是自己的思考,遇到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思考解决方法而是上网去搜一下看同样的问题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们思考的过程越来越被简化,这不正是波兹曼所担心的吗;其次,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中有这样一类人被称为“键盘侠”、“喷子”,这些人往往跟风随大流的去发表自己的言论,他们发表言论的依据完全就只是受网络上表层信息或是他人的言论的影响,而并非经过自身深思熟虑之后所发表的,很明显对吧,他们没有经过思考这个过程。再有,因为数字时代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巨快,传播量巨大,行为自由等这样的特点,所以导致部分内容生产者为了获得所谓的“流量”而不断地降低内容标准,使大众在接收信息过程中根本不必思考。
拿短视频为例,短视频产生的出发点是为了让人们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但我们从媒介的角度来看,它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其实就是最表层化得内容,用户使用抖音的目的就是为了轻松愉悦的体验感,在观看这些短视频时不需要动用自己的太多的知识框架,也不需要有思考的过程。细想这样一种场景,这和《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封面又有何不同呢。
不管是电视文化时代还是数字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去否认它带给我们的益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增加一份警惕感。人类需要思考,如果丧失了思考能力那这个社会也将不会继续向前发展。如果我们不作出改变,那么等将来时代不断替换,从电视时代到数字时代再到以后的时代,我们都将面临着被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毁掉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