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法国学者帕斯卡尔在三百年前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就我对本书的理解而言,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读书应有不同的速度。
序言部分说明了本书再版的原因:指导因社会变化而变化的进阶阅读。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当现代人为信息爆炸兴奋时,早已困入了另一种信息壁垒。引文承接后文想表达的意思有点娱乐至死的意味。但我所看到的,我想表达的却是数字极简主义的观点:网络上有太多信息是我们不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却被淹没了。算是一点相关但走神的思考。
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虽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虽然是近五十年前的文字,用来形容今天的抖音等短视频文化却一点也不为过。可以用写实来形容,揭示了这样的文化是如何将人们“侵蚀“,人们如何”娱乐至死“的。
这一部分指明了本书的对象:“阅读的人“,且说明了当下阅读的必要性。
主动的阅读
听众或者读者的“接受“,应该像是棒球赛中的捕手才对。
这句话把读者比作棒球赛中的“捕手”,而在文中把作者比作“投手”。本部分主要的内容,就是描述了这样一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读者的主动性。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这样我们就可以粗略地为所谓的阅读艺术下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本部分定义了两种阅读。
因此,如果增进理解力是你的目标,我们的主题就是阅读好书的艺术。
此处有两个问题:一是究竟何谓理解力,是对世界的理解程度,还是文本解读、逻辑思维能力?应该是后者。还有就是何谓好书,判断标准是结构、修辞之类的吗?就论说性的书而言。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如果你用记得住什么事情,和你解释得了什么事情之间的差异来说明,就会比较容易明白。
吸收资讯与增进理解的差别。据引文所言,“理解力”即“解释能力”,也就是知道“为什么”,举一反三等。
本部分区别了两种学习方式。
自我发现式的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就是没有老师指导的方式,而被引导的学习就是要旁人的帮助。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如果说自我发现的学习是主动的,指导性的学习是被动的,很可能会造成谬误。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这是非常真确的道理。事实上,要区分得更清楚一些的话,我们可以称指导型得学习是“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定义了两种学习方式。并指出“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无意义学习。我在这里将所谓“有活力的学习”理解为有意义学习。所以二者异曲同工。
另外,强调有活力的学习即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该理念起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从原本的“教师、教材、课堂”向“学生、收获、体验”递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人教育,成人的阅读,就是也只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因为没有老师。所以成人再读书,求知的目的可能更纯粹一点吧。
老师的出席与缺席
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和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本部分说明阅读时一种老师缺席的教育,且强调学会阅读对于没有老师教导的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总结
本章先指出了在当代深度阅读的重要性,然后对读者提出了“主动阅读“的要求。之后区分了两种阅读的目标和方式,本书所指的阅读是为求得理解而读的自我发现型的阅读。最后通过老师的出席与缺席又说明了上一点,强调了学会阅读对于成人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J】.教学漫谈. 2022-10-11 15:18:58.http://ctld.scnu.edu.cn/a/20221011/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