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刚刚开始学的正始名士开始,我们就已经对清谈有了基本的了解。许多著名的文学世家坐在一起讨论政事,评论人物。是当时社会学术界的顶峰,顶峰与顶峰摩擦出的火花,便会产生出更高的顶峰。可是到了竹林名士,由于政治背景关系,司马家谋权纵横,正是司马家长久以来计划的收尾时刻。这时如果有名士站出来评论关于司马家的事和司马家的人,那就自然避免不了死的后果,所以那时的名士就偏向道家,试图把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会贯通竹林之间。而到了王衍所在的中朝名士,司马家谁夺得皇权,但由于风了过多的同姓王,导致内部争斗严重,国力也日益削弱。
王衍就生于这个时期,作为中朝名士的领导人物。他的才华在少时就被山涛称赞不绝,说:“是什么样的人生了这样的儿子呢?”“生儿子就要像他这样的。”可谓是得到了前任名士大人物的许可。可是有人说:“乱天下的人一定是他。”
可从他从小长到大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并不是所说的误国之人。年仅14岁时,他的父亲派人去处理事务没有成功,他刚好在京都,于是便去帮父亲解决事物,语言快捷,针针见血,让山涛称赞不绝。
他的清高也是到了一种极端,在家中谈事时,他从不与自己的妻子谈钱字,妻子怀疑他的清高是否真正,便命令仆人用钱在网眼的床旁绕一个圈用来测试王衍,王岩醒来后看到钱便大叫:“举却阿堵物。”意思就是说赶快拿走那个东西,可见他对钱是有多么的抵触和清高。
在过了好一段时间之后,王衍上了宰相之位,治理的这个国家。可是国家内的八个王都在互相争斗,你死我活,导致国力大幅削弱。又有一群外族进来攻击中原,正处虚弱时期的西晋当然抵不住,被各种外族一路打到首都。在当时他也是非常有名的,进攻进来的外族首领石勒便要求王衍去见他。和他畅聊之后发现此人非常善变,且是个才人,并和自己的谋士讨论要不要杀他,对于这样的才人有一种不舍之情,可他的谋士说他是西晋的宰相,是不会为我们效力的。并且在两人畅谈后,王衍竟恳求石勒称帝,这一举动可谓是让王的形象全崩。可石勒还是不忍心要用刀杀死他,让人把墙推倒压死他。
在史料中看到,王琰在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说,千万不要在清谈了,清谈是非常误国的。可是谁又会在旁边拿个小本本记录,王衍死前说了什么呢?所以我们谁又知道他生前说没有说这句话。
我认为王衍清谈是和误国没有关系,轻弹,只是一种纯学术的讨论。只有一种政策,再发展到无懈可击的情形下,才会真正适用于国政,后还要经过数次改良,怎么会一下子就把国家弄没了呢?再说了,同为清谈,为什么朝代不同,就结果不同呢?清塘这个量是不变的,唯一在变的量就是当时的朝政和社会。西晋衰落的原因,难道不就是因为八王之乱导致国力大减后被人趁虚而入吗?我认为清谈和误国扯不上任何关系,如此才华出众,清高的王衍一定受过儒家的教育,儒家的核心理念就是治国平天下,为这些政事付出自己的力量,可就算这样,还是拼不过当时的政事,毕竟独木难支吗。
可是就算这样,王衍还是没有放弃自己心中忠君的理念。如果现在的君王不行,那我就扶持另一个。能够让我扶持的君王,我定会助此君王一统天下,我要用我自己所能用的权力来治理好这个国家。他为自己的理念和信仰付出了一切,可终究还是散落在天涯。阴云如此之浓,就算我明星在亮又怎会被人发觉。如果是这样,我甘愿坠落,换个位置,让人们发现我的光亮,可终究是不会放弃自己。就是坠落至地平线,也要用全力散发出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