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无用于国,下无益于民?王衍真的清谈误国了吗?
王衍,我们都知道,是一位西晋的大臣,同时也是西晋的名士,他主要被人诟病的也就只有清谈误国了,但是王衍是真的清谈误国了吗?
我认为不是的,被称为清谈误国的王衍只是某种意义上的背锅侠,他的时代也是正正好赶在了此时,其中也有许多的因素在里面,清谈也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呀。我的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清谈就不只是在王衍这里发明和流行起来的,而只仅仅是在此时盛行了一下而已,此时的人们酷爱清谈,所以就会出现了这种的情况。相反,清谈在其他的时候也是盛行的,而那些的朝代就并没有遭受清谈误国的凄惨命运,比如就像谢安一样。在他那是,清谈的风气已经被那些渡江名士带过来了,逐步的恢复了以前的样子,像穿衣风格,清谈,玄学,等等各种各样的魏晋的独有风度也就恢复了回来。但是和王衍相反的,谢安的清谈之风就没有误国,反而是建立起了一个更为稳固的朝政。而和王衍的经历完全相反的例子还有很多,经典的还有王导的故事,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名士兼忠臣,但是他们也没有清谈误国。
其次,清谈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如果说误国的话,也不可能只有王衍一个人的功劳吧,虽说是可以自相辩驳的,但是就光靠你一个人能误国?要误国也是起码一群不干正事的人的,可是这个“功名”却落到了王衍的头上了,可以说他真的是一个背锅侠呀。而清谈的本质,其实是清言,就是和聊天的性质差不多的,而聊天内容也差不多,和我们今天的谈论政治局面是十分的相似的,但是,清言演变到清谈的本质,就包含了其“上不用于国,下无益于民”的本质。谈的,是虚的,永远落不到实地,就没有多大的用处而仅是放松了。
最后,误不误国,看的是清谈的人。如果都是光有名士身份的人在清谈的话,是有助于儒道这两大学派的融合的,但是如果是整个朝廷都在清谈而不去干正事的话,那么国家不亡才怪呢。就像我们现在在班里都无作为,而就是天天的聊天的话,那么班级的班风根本的不会有何进展的的,只会让整个班的班风再也不复从前了,不是一种向上的状态了。所以,如果像谢安王导那样的边清谈同时能边干脚踏实地的正事的话,能很好地平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话,我认为清谈是不会误国的。
我认为,王衍不是直接导致误国的人,而是当时的整个朝廷的不误正事的堕落的风气让西晋亡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