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是场修行,养育的是孩子修行的是自己,今天在帆书听了《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这本书,感慨颇深。
这本书的核心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幸福和优秀哪个更重要?我们很多时候致力于让孩子听话,懂事,规矩,好学,主动,积极…而忽略了幸福可能才是人生最终的目标,舍本逐末,南辕北辙。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如何管理孩子,而是教我们如何成就孩子。
这本书直接地给予了场景设定和如何反馈,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还是要克制本能的凌驾孩子之上,避免替孩子做决定,和给予过多的意见和建议。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自己才是他人生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做好一个倾听者,陪伴者。当遇到一些问题时要先接纳结果,安抚孩子的情绪,最后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要推卸责任问题,去解决孩子,孩子不是问题的制造者。
以下内容都摘自《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这本书:
婴儿弱不禁风,但他们生来就拥有为寻求生存、谋求幸福而努力的本能。
基于心理学、脑科学研究,以及多年医学实践,我敢断言:纵然时代与环境息万变,但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孩子追求生存的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
比如说,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吵闹、让人头疼,但其实,孩子并不是故意想让父母为难任性而吵闹的,只是为这个世界、为现实中发生的事没有如自己的意而难过。
这种不如意的痛苦也是人生路上要学习的一个知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面对哭喊着的孩子,如果自己已经气得不可自抑,那么场面将会很难转变。
如果连孩子任性发脾气都不能容忍的话,我很想知道父母还能起到其他什么作用。
其实这种时候,大人只要努力,就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情。而这正是孩子做不到的事。
正因如此,父母应该充满爱意地面对孩子,想着:啊,这孩子正学习着“生活有很多不如意”的现实呢。
这不是什么让人头痛不已的场景,而是育儿的一大乐趣。
父母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孩子每天都“爸爸”“妈妈”地叫着。
这样的日子,转瞬间就会变成令人怀念的时光。
请将孩子感受到“现实的残酷”而哭喊的时刻,当作倾注亲情的绝佳时机,把难过的场景转换成幸福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