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而言,最幸福、最幸运的事莫过于父母懂他,理解他,而要做到懂他,融入他的内心,始于了解他的心理。----sally,2018.6.24
初来乍到
“哇”的一声,
一个生命降临,
生命的拥有者---宝宝,
带着父母的期待、担忧、祝福,
来到我们的家。
虽是初来乍到,
弱不禁风,
可他却拥有神奇的力量,
在未来几十年,
深深影响着一个家。
全家人的时间、空间、事业、人际因他而调整;
全家人的生活重心、关注焦点以他为中心而调整。
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降临,
让父母在养育他的过程中既劳神费力,又幸福不已。
屡碰顽疾
养育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
身体、心理健康、品格、能力培养等,
同时,在养育的过程中,
父母们会面临无穷无尽的问题,有些问题很好解决,而有些问题则属顽疾,
也许用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
比如,父母常遇到的拖拉、磨蹭、顶嘴、注意力不集中、撒谎、不自信等,而这些行为又在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给孩子造成困扰,进而又为大人和孩子带来焦虑、担忧等。
这些常见的,令父母头疼的顽疾,虽然被总结成2、3个字,又被称为坏习惯,但它们并非如定义它们的词语那般简单,大多数情况下,其背后的成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多个因素错纵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我们只关注表面的行为反应,并针对表面情况做出反应,自然不能触及根源,也就无法解决。
比如拖拉问题,这可能是父母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
造成拖拉的原因可能有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不足,不明白1分钟、5分钟、10分钟有多长,这么长的时间里,可以做的事情有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对时间的感知不足,自然无法做到时间管理,事件管理;
还有可能是孩子内心有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比如长期的不到父母的关爱、关注、认可等,而拖拉。磨蹭只是这些缺乏的需要未被满足而呈现的表面现象;
还有可能是来自父母的催促而造成的逆反,反应出来就是拖拉、磨蹭以对抗父母;
还有可能是父母的焦急催促带来了焦虑,因为太焦虑,反而不知道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无从下手,反应出来的结果就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
还有可能孩子的性格就是慢性子,不急不慢,反应出来的结果依然是拖拉、磨蹭;
还有可能是因为正处在情绪的漩涡中,无法做别的事情,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拖拉、磨蹭,叫着不动;
还有可能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孩子需要和感兴趣的,就以拖拉、磨蹭来拖延,以对抗这种安排。
所以,任何一种表现出来的行为或者结果,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背后有多重成因,且这些原因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造成拖拉的成因,如感知、认知、情绪、需要、性格等都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
想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解决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得先了解,人的心理包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又有怎样的内部机制。
从这篇文章起,『慧心父母』将会开设专栏,为父母们科普人的心理所包含的内容,各个内容间如何工作,他们之间又如何相互作用。
了解了这些内容,在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时,才会找到根源,对症下药。
知、需、情、人
人的心理,从大方面来说包括知(认知)、需(需要和动机)、情(情绪、情感)、意(意志)、人(人格)、行(行为)
认知
知,指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人的感官初步接触、了解事物后,再对事物进行信息加工,最终形成一种认识。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等。
比如,养育过孩子的父母都有过的经历,宝宝小的时候,喜欢将所见之物都放入嘴里,咬一咬、尝一尝,感受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味道,通过感知,对这个事物形成一种看法,它是方的,有角的,苦的,便形成了对这种东西的认知。这种初步的、直接的认知被称为感性认知。
人们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形成记忆,在记忆的帮助下,将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感知、经历联系起来,整合,对照,形成新的认知,逐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便产生了思维,这种认知过程称为理性认知。
感知对于孩子来说,无比重要,通过感知,孩子可以感受一个物体,体验一个过程,形成经验,这是孩子形成认知的前提。
因此很多教育机构提出体验式教学,让孩子深入其中,去深切的感受、感知,形成自己的认知,也就是知识。
这也是很多教育理念提倡为孩子创造自由的体验环境,让其充分去体验,去感知的缘由。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犯错,但相比犯错后的结果,其犯错的过程,也即感知的过程,是孩子获取经验的途径,这对孩子的成长无比重要,决定着孩子的认知水平的高低。认知水平又关乎IQ。
需要和动机
人要维持和发展自己,就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来满足,当条件缺乏时,就会反映到人的头脑里,让人产生需要。当这种需要转换成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便产生了动机。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部动力。
需要反映的是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
孩子从出生起就有对父母依恋的需求,需要依靠父的力量得以生存。依恋的满足与否,决定着孩子自身的安全感以及对他人的信任,是孩子生长的基石。不安全、不稳固的依恋,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以及接下来的成长、外界的探索。而且这种影响长且深,持续多年。这也是很多人,即使成年了,结婚了,有孩子了,依然感到不安全,自我价值感偏低的原因所在。
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内心体验,通常被认为是一系列感觉,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感受到,而且能够用一些词语来标记,比如悲伤、生气、害怕、惊恐、高兴、兴奋、愉悦、厌恶等。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非常重要的一面,也是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既头痛又不得不重视的一面,情绪处理能力,关乎情商的培养和高低程度。
在面对情绪时,既要避免情感泛滥,也要避免因忽视和否认情感导致的情感荒芜。
因为文化和成长环境的因素,如今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小时候鲜有机会被允许有情绪,情绪长期处于被打压、否认和忽视的状态,这造成了对情绪认识的无知、不敏感以及情绪处理能力极度不足。而今,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来自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及孩子的情绪时,无从下手,视情绪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因此情绪问题,也是父母较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无论是来自父母自身的情绪,还是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首先需要承认它,让它露出真面目,才有认识它的机会。
假如父母无法包容孩子的消极情绪,孩子就很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过来就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充分的认可、包容、接纳,孩子就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情商能力。情绪关乎EQ。
人格
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好动,有人沉默寡言。气质带有先天和遗传特性,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
性格,则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行事习惯,在后天生活中逐渐形成,比较稳定,同时可塑,延展性强。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比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又被称为非认知技能。
有句话说的好,“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差异,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
在《性格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提到了成就未来的7种性格力量,分别是:
勇气
自控力
热情
社交能力
感恩
乐观精神
好奇心
心理学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内外向人格理论,将人按一定标准划分为内外向。这一理论容易理解,使用,因此流传广泛,较为深远。
比如说,
有的孩子性情浮躁,动作迅速,关注外部世界;
有的孩子则性格沉稳,动作迟缓,关注内心世界。
不同的气性格类型,决定着孩子不同的行为方式,辨明孩子的气质类型能增加父母对他的理解,减少权力之争和挫败感。外向型的孩子,如果期待他们不吵不闹,这是强人所难,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更多的权力之争;
而对内向的孩子,期待他们多参加交际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他们确实无法做到,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会让父母倍感担忧和挫败,徒增焦虑。
永不止步
影响孩子的心理因素远不止上述这些,需要父母们不断的拓展和学习。
而以上这些因素,如果父母们能认识到并理解,就会解决很大一部分养育挑战,比如文章开始举得拖拉的例子,同时也会为自己的养育之路指明方向。
后续本公众号上还会陆续分享关于安全感、情绪、性格、沟通、自信培养等方面的理论及方法,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同时,如果你在养育过程中有遇到的问题,或者希望获得哪方面的信息,欢迎底部留言或私信。
更多儿童教育干货文章,可关注慧心父母公众号(ID:hxfumu)。
参考资料来源:
1、《基础心理学》
2、《由内而外的教养》
3、《性格的力量》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