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宋时期的四川眉山,看得出来确实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也算一个绝佳的好地方,不过我来这里可不是为了看风景的,我是为了找两个人,找两个我一直想见的人。
在附近村民的口中我得知了苏家的所在,一路过去却未曾见到人,我又问一个在田中耕作的老伯,可曾见过苏家的两位公子,他说不久前那两位少年往不远处的山上去了,他用手指给我,我道谢之后忙朝着那山走了过去。
山路难走可沿途风景秀美,我一路看着竟有些忘了劳累,走着走着我停了下来,远远地我看见他们了,我不想走过去打扰他们。
我就站在远处看着他们,年长的那位公子拎起衣角,翩然前去,悠悠然飘荡在山水之间,如若一个小神仙;年小的那位跟在哥哥后面,虽然小小年纪,却看得出来沉稳内敛,却与哥哥不同。
是的,我来此就是为了见他们,这是苏轼和苏辙啊,在此后的千百年间被人人传颂的苏轼和苏辙啊,不过这时候他们还小,尚不知未来会发生什么。
我就这样跟着他们,看他们在山水间游荡,不似别的少年那样只为玩乐,到底是读书人,游山玩水也是一番雅趣,为的是那心底的灵气。
从这天开始,我就一直跟着他们,看着他们跟着父亲一起读书,看着他们偶尔调皮捣蛋,看着他们慢慢长大,长成翩翩少年。
后来啊,他们又随着父亲来到京城开封,拜见了许多文学大家,结识了众多文坛领袖,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京城的人都知道,不但苏洵才华不凡,他的两位公子更是文采出众,“三苏”之名开始名扬京城。
科举上,苏轼和苏辙镇定自若,完全没有其他考生的紧张之情,我看着他们下笔成章,洋洋洒洒,我当然知道他们没有问题,因为我来自未来啊。
果然,苏家的两位公子双双金榜题名又在京城被传为佳话,我为他们高兴,也为他们担忧,高兴他们从此可以登堂拜相为民解忧实现抱负,担忧他们将来会经历大起大落甚至颠沛流离,明明是两个风华正茂惊才绝艳的少年人啊。
再后来,我不能看着他们两个了,因为他们将要分别,我选了苏轼,毕竟这个少年人将来的道路比弟弟要曲折的多,也传奇的多。
千年后的人们都知道,苏轼不仅文采出众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学巨匠,更是有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我也想看看,这个被后人评为心境豁达的人要怎么面对接下来的风风雨雨。
我跟着苏轼,看着他出入宫廷,想让自己的才华真正服务人民,看着他生活中工作中偶尔的“不正经”,看着他和几个知交开着雅趣并存的玩笑,我知道,这不是我们了解的那个苏东坡。
该来的总会来,一场“乌台诗案”也算打击了这个少年成名仕途坦荡半生顺遂的人,不过我知道,从这时候开始,这个人才慢慢变成了被后人无限喜爱的苏东坡。
黄州惠州儋州,他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他唱“大江东去”的时候我知道,他低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候我知道,他开玩笑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时候我也知道,我知道他的酸楚,也知道他的豁达,更知道他的心静果然如后人说的那样豁达,苏东坡啊苏东坡,你还真是一个可爱的人。
黄州的猪肉你吃地津津有味,到后来连嚼菜根你都吃的犹如大餐,要知道,当初登堂拜相的时候,你对吃的追求可是很高的啊,后人说你是个美食家,果然不错,只会吃大餐的不叫美食家,既能欣赏大餐也能品味粗茶淡饭的才叫美食家。
我跟了苏轼一生,从他还只是四川眉山苏家的大公子的时候我就跟着他,我经历了他的一生,他的春风得意,他的落魄难过我都知道,只是大喜大悲,我从不见他过于欣喜或者痛苦,反而是得了一顿大餐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像个孩子,这才是那个我们喜爱的苏东坡。
苏轼,苏子瞻,我们都知道你不正经,可惜历史千年,也只会有这么一个不正经的苏东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