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读到《一片叶子下生活》,还得感谢书友的推荐。他最先向我推荐《虚土》,我才看了不到五页,就忍不住向书友感慨:“这本书好震撼啊,很有深意。但如果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感受到的,可能是鸡汤,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却发现好深奥,好有禅意。我感觉有点修行基础的人来读,一定可以感受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这时书友说,“初雪姐,我是读了《一片叶子下生活》后再读《虚土》,这样就更好理解,你要是还没有读太多,我真心推荐你先读《一片叶子下生活》。”
其实我是个在阅读上有点执拗的人,但这次我听了书友的建议,《虚土》开篇就震撼了我,这么强烈的阅读体验好久没有了,我想更好更多地链接如此入心的文字。
《一片叶子下生活》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阅读带给我强烈的冲击,但我表达出来的可能不及真实的十分之一,笔力有限,请见谅。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摊草惹笑了。”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我听见内心有个声音在尖叫:天啦,这是什么神仙写法,怎么这么会写,这么生动形象有画面感。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些草儿花儿写得活灵活现,下次我们看到花花草草在风中摇曳,肯定会想起这句话,也会想起万物皆有灵,我们以后对待生活也会升起更多敬畏之心……你看,我穷尽所有的词汇储备,也只能说出这几个人人都会的词。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看到“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这句话,我的泪一下就出来了,入心的文字就是这么有力量,或许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表达方式。
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冬天的寒冷:“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我从小就是放牛娃,从七岁到十七岁,冬天放牛的冷我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看到这几句话,我的情绪有种正中靶心的撞击,瞬间把我拉回到遥远的我以为已经忘却的记忆里。
“那些年月我们一直都没积蓄下足够的粮食。贫穷太漫长了。”这样的话只是一笔轻轻带过,但是却带给读者无边无际的想像,以及隐隐约约的疼痛。这样的语言看似不经意,好像随手一笔,可读者心里已是噼里啪啦的炸裂。
“不论收多收少,秋天的田野都叫人有种莫名的伤心,仿佛看见多少年后的自己,枯枯抖抖地站在秋风里。多少个秋天的收获之后,人成了自己的最后一茬作物。”
看了这段话,我心里顿时升腾无边无涯地荒凉与落漠。从来不惧变老的我,在这句话面前,褪去了伪装,哆哆嗦嗦害怕秋天乃至冬天的到来。
“那些从别处移来的树,首先不认识这块地,树根一埋进土里便迷路了。”作者这么敏锐的感知力,是非常令人羡慕且妒忌的,这也是每个想写作的人渴望拥有的能力。
作者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他心里有无数个百宝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他装进了箱子,但他从箱子里拿出来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我们不曾感知的惊喜。
关于做梦,“有时梦也觉得这样做下去没意思,就不做了。我关于飞的梦都是半截子,我从来没做过一个完整的飞的梦。也许连梦都认为飞是不可能的事,做一半就扔了。”
我也喜欢在梦里飞起来,也有做到一半觉得没意思,就放弃的梦,有时在梦里强行要求自己起飞,但飞得很勉强,很吃力,这样尝试几次后,我觉得很没意思,干脆醒来吧。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奇葩,看到作者关于在梦里飞的文章,我终于明白,原来这世界有人连做梦的方式都和我一样,我并不孤单。
有书友评论说,“我觉得作者真的有一种共情能力,是许多人没有的,他可以打动人心底最深处的孤独,世间万物,存在的每一个都是我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这些孤独,只是我们不够敏感,没有感受到。
在作者眼里,猫狗鸡牛都是有灵性的,他甚至会追问,不知道我们的生活在它们眼里又是怎样的模样?这样的视角一旦打开,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开启了另一扇神奇的窗。
作者的文字有深意,没有哪个字是多余的。在作者的村庄逗留太久,我跟着他的文字在心里把我住过的村庄,都细细地抚摸一遍,猛地发现,以为那些微不起眼的时光,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书卷多情似故人,阅读的过程也是寻找自己的过程,我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