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有两年半在流浪。
九岁上学,学校离家约四里地。我每天背着一个土黄色帆布书包,踢踏踢踏沿着我家西边山路往西走,在经过第一个池塘时,捡几个小石头打水飘飘,然后继续朝西走,从五户人家门口走过,第一家便开始打招呼,霞,上学啦!嗯。霞,上学啦,嗯……
最后一家转过去就是穿过一片森林。一年到头都感觉这片森林里黑漆漆的,每次跑着过去。出了森林往西北边再走过一口池塘的埂坝,不敢逗留,靠塘东北边面山脚有很多新坟,附近没人家。塘埂坝走过转北上一段土路,就到学校了。
学校位于一片空荡荡的黄泥岗上,在我上学的时候,整个学校坍塌的就剩下两间教室,一年级和二年级。三位老师带两个班,只学语文和数学。
我们班有七十多人,一张课桌挤坐三个同学,最后面两排过道中间还搭一块木板,再坐一个人。凳子都是自带的,长长短短的也不整齐。整个教室终日处于拥挤之中,像一群迎接春天的麻雀,喳喳哄哄喧闹不止。
学校四方没有遮挡,孤零零的两间土屋,经年的风吹日晒,雨雪敲打,支撑屋顶的木梁变形,黄土墙眦裂着长长地裂缝,遇到大雨,老师就让我们站在教室门口,不停地交代房子如果开始塌就往操场跑。
好在我们有一个大操场,还有两个篮球架,当然是不能投篮的那种,可以卸掉的部分都已经不在了。操场除了这两个铁架子,再没别的事物阻碍我们活动。铁架子非常牢固,这也许是一直没拆走的原因。在斑驳的锈迹中隐约感知这里曾经也是一个完整有趣的学校。
我们没有早操,除了上课四十五分钟。其余的时间都是在操场上疯玩,男孩滚铁环、打宝;女孩抓石子、跳绳、踢键子、一群人玩抓羊。操场上腾起一层层的黄尘,一天下来,鞋子衣服都没鼻没眼了。
老师兴致好的时候,也会陪我们一起在操场上玩。教数学的张老师寸头长脸,个子瘦高,跳绳和踢键子非常厉害。能跳出各种花样,单双脚跳,单双手跳,前插花后插花跳,踢键子左脚右脚都能踢,打单跳双跳也行,毽子可以停在脚背,也可停在鼻尖,头顶……他还会织毛衣。
语文吕老师相貌英武,走路笔直。他原先在海南当兵,是一名海军,因得了肺病退伍回乡教书。吕老师说起大海时声音才会高起来,眼神坚毅,仿佛还在大海的波涛里追逐。我们对他说不尽的崇拜。
从那时开始一群生长在山里的孩子知道了大海,军舰。
只是一年级的下半学期,两位老师都去教别的班了。以后半年的时间老师轮番换。期间一位李老师教会我们唱国歌。那个春天,我们就像一群脱缰的小野马,整天驰聘于尘雾飞扬的操场。
听老师说新教室已经盖好一间。我们年级最低,以为下半学期就能到新学校上课。没料到在暑假来临前一个月,隔壁二年级捷足先登了。
记得那天下午课快开始前,隔壁二年级班的学生扛着自己的板凳往外走,问了才知道要搬去新教室。盖好的那一间先给二年级。
我们班老师还没到,不知是哪个同学喊了一声,我们也要去新教室,我们比他们小,凭什么新教室给他们?
那时我已算班里年龄较小的,有的同学比我大四五岁。十几岁的少年勇气蓬勃。
于是我们一个班七十多人全部扛上自己的板凳,浩浩荡荡地追去。走在前面同学看到我们追上去都跑起来。看到他们跑,我们也跑,有几个同学一边跑一边哭。
一百多个孩子扛着板凳,一前一后在路上跑。路上扬起黄尘,个个灰头土脸。新学校与老学校距离有三里多路,走到一半时,有两位老师赶到,拦住我们并让赶紧回去上课。
我们当时就像一群愤怒的小兽,哪里肯听,不顾老师阻拦继续往前冲。老师一生气,飞快地抓住跑在最前面的一个男同学,揪住他不放手,眼里闪着泪光。
然后,我们都停下来了。眼睁睁地看着前面二年级同学越走越远,又有几个同学哭了。
老师说二年级搬走,是因为他们教室倾斜得更厉害。
二年级开学前,接到通知,到离老学校不远的一农户家上课。我们的那间教室在暑假的暴雨冲刷下也倾斜的更厉害了。
教室还是非常拥挤,尽管有二十来个同学辍学,只剩五十多人,但是农家房子小。门前稻床周围是泡桐树 桃树和杏子树。空场太小,没法奔跑。
课余都挤在门前一小片空场,女生跳绳踢键子抓石子,男生爬树到处溜达。屋后菜园旁边有棵拐枣树,寒霜过后味道很甜,为我们减去了不少无聊。
到冬天下雪,部分离得太远的同学开始落课,教室空了不少又太冷,我们提着自带的暖手小泥炉子,一溜挤在廊檐下晒太阳,听着房顶屋脊上挤着的一溜麻雀叽叽喳喳。
冬去春来,一切重新鲜活起来,桃树发芽了开花了,门前坎下的水田里蝌蚪乌压压一片。教室恢复了拥挤,让人开心的还有这学期没有同学辍学。
学期过一半,一名男生爬树摔伤一条腿,家长找到了学校寻求帮助。班里组织了一个互助小队,几名和他同方向力气大的男生负责受伤同学上下学。
十几岁的年纪,正是生命开始繁茂生长的季节,在他们互相搀扶着小心翼翼地走过那狭窄的田埂时,已经有一种叫“情谊”的种子在他们的心底滋长起来。
二年级学期末,老师通知我们三年级开学时到村大队部上课。离新学校不过百米。
大队部虽也破旧但宽敞,屋前不足十米是公路,方圆十几里的交通要道,早晚有一班车经过。旁边有代销店,课间还能往那里跑,站在代销店高高的大柜台外面看看,啥也不买。
有时我们也会跑去新学校看看,两排一共六间红砖瓦顶,两面围墙,中间操场。看上去非常气派。我们去看的时候在砌围墙,三间在做墙面勾缝,有三间教室已经在上课。
千盼万盼,三年级下半学期坐进了新教室,同时搬回来的还有在另一个生产队上课的一个班。教室还是泥土地面,操场改铺了细沙小石子,跑起来不起黄雾了。一共五个年级五个班。老师办公室的门上方有个铃,上下课都打铃,以前是吹哨子。
每周一我们举行升国旗仪式,唱国歌。每天早读完,全校做广播体操。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请老革命爷爷到学校讲英雄故事。老师还说曾经有两个在我们学校念过书的人考上了大学。
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转变,开始认真起来,课间也不出去玩。特别认真的上学放学路上都在背书。我也是那时开始认真学习的,在四年级的下学期当上了大队长,三条杠。
爸爸知道后扯布找裁缝给我做了一套衣服,白底粉点的确良衬衫和一条藏蓝色的确良裤子。开心了很久。
五年级,班主任是新调来的师范生,教学理念和以前的老师有所不同,在班里组织各种比赛,前三名奖励封面好看的笔记本或是其它学习用品,还鼓励我们参加全乡学校组织的比赛。大家都很努力,暗暗下决心要把前几年荒芜的时间补回来。
只是时间一去不复返,毕业后继续读初中的只有十几人,大部分是因为年龄大了,当时班里最大的同学小学毕业时已十八岁。
毕业的那年,学校又加盖了两间教室,是学前班和六年级。开始要求按学龄入学。因为没钱,八间砖瓦的房子盖了几年。我们校长为盖新学校,很长时间坚持每天挑柴去街上卖,筹钱。后来他被评为省劳模。
荣誉也是一份安慰,不仅仅是对获得荣誉的那个人,我们学生更激动。
前些年回老家,看到曾经的新小学如今也破旧不堪,只有几十个留守学生在那里上学。有条件的孩子都去了镇上县城读书。听说不久学校将和邻村学校合并。
听完心里第一感觉是一个时代落幕。
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也都到耄耋之年,有几位已故去。见到学校又不免怀念起他们。虽然他们只是那些年中国无数乡村教师中的一员,也仅仅是代课或民办老师,没有编制,但他们撑起了一个时代,让无数的乡野孩子有机会走出混沌与无知。
如果说“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那么小学就是知识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