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足迹7:读《教学勇气》1源自心灵的教学
在很多场合看到对《教学勇气》的推崇,在上次党员的共读书目中,就推荐了这本书。正如郝晓东老师说的,这本书既好懂又不好懂。之前初略的看过一遍,虽偶有共鸣,但有很多地方理解不透。主要是“没有哲学基础,不能放在人类历史发展宏大背景中,去理解作者的表达。”期待这次跟随郝老师学习,能有更深的领悟。
今天学习了导言部分,源自心灵的教学。
在这部分的一开始,作者的一段描述引起引起共鸣:学生在课堂上死气沉沉,常会引起自我的质疑,还能把课堂教好吗?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或有时反省是不是自己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不能吸引学生。
书中对教学面临的困境也谈到三大原因,第一是学科知识广泛而复杂,我们对学科知识掌握的不够。第二是我们所教的学生,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要了解这一样个生命确实非常困难。这两种也是我们经常在反思谈到的。对于第三个原因: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并且这第三个原因最为根本,但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
也即是说,教学中困境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自我。“实事求是的说,是否能认识学生、认识学科主要取决于是够能认识自我。”这跟我们刚学习朱永新老师在年度叙事中,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论述,职业、事业和志业。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不同,在教学中的外在行为就会不同。
注重在对优质教学的探讨时,从关于“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教什么学科即学科知识的问题),到关于“怎样”的问题(优质教学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到“为何”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到关于“谁”的问题(谁应该是哪个教学中的自我,我的自我品质是如何成形的或变形的)。
我们现在对于优质教学的讨论多集中在前两部分,后两个问题的追问涉及到教学本质和人的层面,来到哲学问题的探究,这有关教师的心灵。“谁是哪个教学中的自我”是职业生涯的核心,也是这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
在此 ,我有一个疑问:是先认识自我后促进了方法和技能的增长还是在方法和技能增长后促进了自我的认识。哪一步会在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