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天地,总阴阳,别气化,定灾祥。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
凡此太阴湿土司天之政,无论为丁丑丁未,为癸丑癸未,为己丑己未,以及乙丑乙未、辛丑辛未,皆主不及之岁。
诸少统运,其当年气化运行,皆后天时而至。其至也,气因湿土司天,寒水在泉,阴专其令,阳气为之退避矣。兼土属不及,则风胜之,大风必为之时起。
司天之湿气下降,在泉之寒气上腾,将见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焉。差夏者,立秋后十日之久,岁气既胜,至此而万物皆成矣。
“民病寒湿,腹满身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斯时也,司天则有湿气,在泉则有寒气,一湿一寒二气相交,故民感为病,多因中此寒湿之气发而为腹满,为身愤,为胕肿痞逆,寒厥拘急等证也。
“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
丑未之纪,司天之湿气与在泉之寒水合德,黄黑埃昏之气,上下流行,交相蒙蔽,仰观天星,则辰镇同明。
言乎其政,则应水而清肃;言乎其令,则应土而寂静;下验五谷,则黅玄合色。是以湿土司天,阴凝于上,寒水在泉,寒积于下,甚至寒水胜火,则气变而为冰雹,阳光为之不治,肃杀之气,为之乃行矣。
“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其大也。”
倘阴寒之气有余,则宜高宜晚,乃能任其寒。若阴寒之气不及,则宜下宜早,谓不能任其寒也。然高下早晚,虽土性之所宜,而实气化之所变迁也。
夫土化如是,而况民气乎!亦惟从有余不及之气,而不能外也,至于禀左间右间之气,而为间谷者,或苍或白,皆得间气之厚,以称其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