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是否能治本?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上次读其姊妹篇《认知觉醒》时曾经带来的冲击。

读完《认知觉醒》时,我只要求自己能改变两点:冥想和不熬夜。但,在实践了不到一个月便宣告失败。后来我意识到所有需要靠毅力咬牙坚持的东西往往都走不远,毕竟毅力这东西多数情况下都是虎头蛇尾。

感谢热心的彭老师又借给我读这本《认知驱动》,我真是个懒学生,读得很慢。书中的触动点依然很多,这本书也促使我要刻意静心去思考许多东西。

“复制”和“转换”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这两个概念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不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复制”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流量时代更能凸显其特点。你有创造的能力,便能吃到“复制”的红利。

然而容易焦虑的我们呀,非常喜欢自我学习,读书、运动,一开始把自己感动地一塌糊涂,但过后依然是迷茫颓败。作者的“顶级信息论”和“10万:1千的输入输出比”两个观点也许能解答我们的疑惑。

“那时的我和很多写作者一样,完全靠自己的经验码字,文章里充斥着个人的日常感想和感受。这样的文章固然容易写,但往往很局限,也没有长久价值,而且受个人经历限制,时间一长就会觉得没东西可写。”“经验这东西很容易枯竭,但知识不会。”

“缺乏价值意识。虽然长期坚持输出,但内容多是围绕热点事件发表见解、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或是罗列一本书的知识要点。这样的内容通常谈不上有什么长久价值或深度价值,同质化严重,很容易被他人替代。”

上面这两段话准确清晰地为我把了脉,两年前觉得自己特别想说话,于是天天写日记,并把这些文字搬到了网络上。而今年,感觉到自己的枯乏,突然不想说话了,原因应该就在于此。

“比较是偷走幸福的贼”,这是很多不幸福的诱因,但人们总是忍不住去比较。即使你一天中只用了几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比较,它也足以让你不开心一整天,因为人们都倾向于“负面偏好”。知道这个底层逻辑,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负面情绪如此霸道。

“打‘付出牌’的人通常是有所求的,所以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有很强的付出心态,而这种心态往往会让自己感到痛苦,让他人感到沉重。”爱摆臭脸的我就是这样。

“写下来”有神奇力量。对于人生目标,许多人要么写不出,要么写不清。那就先假设一个最接近的目标。其实很多人的目标是在连续的实践试错中慢慢浮现的。

读完这段话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越想心情越沉重。每当读这些成长类的书时,我就悔不当初,年轻时虚度了无数光阴,如今再去学习是否为时已晚?这种顾虑是扰乱我心绪的钟摆,不知不觉又浪费了现在的时光。

想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学会正向看问题并感受好处。而在有限的生命里我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五年后或十年后我的精神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不妨读读前言,不知你会不会喜欢这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