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有关报导乍浦镇位居中国百强镇的信息,身居乍浦镇倍感欣喜,所以就查阅了有关乍浦的一些相关史话。
乍浦行政上隶属平湖,而实际的管辖权却属嘉兴。乍浦镇换了个嘉兴港区的牌子。乍浦镇自古就有“江浙门户”、“海口重镇”之浦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东南部,地处杭州湾北岸,毗邻上海市金山区。它是浙北地区的经济、军事重镇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行政区域面积54.4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和12个社区,常住人口约5.4万人。
乍浦镇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晚期已有先民生息。春秋战国时属越,后曾为吴地,秦代置会稽郡设海盐县,乍浦一带属之。唐时设下场盐官,宋时设监镇税兼烟火公事官等。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平湖县,乍浦纳入平湖县辖。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海禁解除后,乍浦列为东南沿海十五个口岸之一,设有“海关”,人口众多,被誉为“东南雄镇”。鸦片战争时,乍浦港遭到破坏。民国年间及之后,其行政区划也历经多次调整。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全镇历年平均气温15.7℃,四季分明。其地形地貌独特,山地陡峭,高峰群集,具有中山山地地貌特征。
乍浦镇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1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06亿元,同比增长0.67%,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7.98亿元等。其第一产业有一定规模,经营模式多样;第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落户;第三产业中,港口码头发展完善,服务业也呈现良好发展格局。
在文化方面,乍浦镇有着深厚的底蕴。著名景点包括南湾炮台、国家级森林公园金海洋度假村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红楼梦》的出海口。
据日本红学家伊藤漱平考证,1793年11月23日(阴历),一艘名为“寅贰号”的商船从乍浦港出发,于12月9日抵达日本长崎港。在该船的舶载品目录中有“《红楼梦》九部十八套”的记载,这是《红楼梦》走向世界的最早记录。
当时,《红楼梦》程甲本及其修订本程乙本已刊印出版,其阅读价值与市场潜力得以展现。而乍浦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处在苏州、松江、湖州、杭州、嘉兴这“江南五府”之中,是这五府唯一的出海口岸。它经内陆走水路可沿大运河北上南下,走海路则可南下西洋,北达东洋。早在康熙年间,清政府就特许乍浦港作为与日本通商的口岸,用以采购日本铜斤,并规定去日本进行丝铜贸易的商船只能在乍浦和上海两关进出口。到1791年,因日本限制中国商船入港数量,使得赴日贸易的江浙商人胜出,信牌大多发给了从乍浦港出海的南京船或宁波船。此外,乍浦港不仅经济发达,且处在人文荟萃的浙北,拥有一批早期的红学家,红学研究氛围浓郁。
《红楼梦》从乍浦港出海走向世界,不仅在红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笔,它让蕴含中国独特民族智慧、思维观念、审美方式的著作展现在世界文化园林之中。如今,当地政府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陆续兴建了“海红亭”、兴办了“红学馆”,进一步提高了乍浦“红楼出海地”的知名度,彰显了乍浦“海”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地域文化优势。如今,乍浦镇也因这段历史文化渊源,兴建了相关文化设施。例如“海红亭”“红学馆”,还制作了动画短片,举办了系列学术研讨会和普及讲座等,以固化“红楼出海”这一学术概念,深化其在民众心间的印象,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果你有机会前往乍浦镇,还可以实地考察《红楼梦》出海处,以及乍浦港沿海一带的古炮台、滨海栈道、乍浦之战葫芦城遗址等,领略这座滨海小镇独特的山海胜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