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原计划在台湾上安妮老师的共识之轮课,因为某些原因,要把地点改到巴厘岛,助理在征询大家的意见。
没想到,我们的沟通一下子就暴露了我一直以来的生命模式。
周梵老师提到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要学会爱自己,安妮老师鼓励我们每个人活出自己,走自己女性修行的道路,可是如何做到,怎么样实修,是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模式中慢慢体悟的。
从这次的聊天中,我觉察到自己擅长的委曲求全,压抑隐忍的模式原来如此精准的呈现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就像最近一段时间,与儿子这几天相处的下来,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常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度付出与没有边界感,这给我带来很多烦恼。
暑假,儿子一直想出来旅游,我没有想好自己是否愿意,就推了部分工作,专门过来陪他,在每一天的活动中,我总是第一个先考虑满足他的需要。
他想要去外滩,去看各种运动用品店,去……只要他提出他的想法,我总是想方设法去满足他,而不管自己是否乐意。
这么多年来,我对儿子的要求很多时候真的是有求必应,总是想方设法在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可以说在儿子面前,我几乎没有自己的边界感,最容易失去自我。
我的内在曾对他有深深的愧疚感,我会以为他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与烦恼都是因为我选择了一段不适合我的亲密关系,没能给到他一个完整有爱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生活在父母不爱,争吵不断,父爱几乎缺席的家庭环境中。
周末,我允许他睡到自然醒,给他充分的自由去见同学,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尽可能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他去很多地方旅游,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生活中也是尽量满足他的各种需求,担心他在同学面前,因为父母关系不好,父亲学历不高,没稳定工作……而自卑,给他买喜欢的衣服,想要的鞋子(Nike,阿迪等)。
我想把自己小时候,从父母那缺失的爱,理解,包容,没有满足的需要等都给他,希望他少受一点我受的苦,少走一点我走的弯路。
可是尽管如此,我发现我的自以为是,一想情愿对他所谓最好的理解与爱,很多时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依然常常让自己陷入受害者角色里。
就像曾经的我一样胆小,自卑,不敢表达自己想要的,没有力量与勇气去面对自己生命中的问题与困难,更多的对身边的人依赖,索取,而又敏感,多疑,易怒……
我曾以为自己竭尽全力,可以让他幸福快乐,可以让他活的自由绽放,我以为自己一直在给他最好的补偿与爱,我已经如此委屈压抑自己,在尽可能的努力去爱他。
即便如此,可我感受到他很多时候,一点也不快乐,他不时的攻击性,负面情绪总会一波一波的爆发。
这让我的情绪也时不时的受到干扰与影响,我发现自己与他在一起好掉能量,我感受到他内在的那种完美主义与控制(我有,投射到他身上了),这让我很不舒服。
比如,我们一起见面聊天时,他希望我不要看手机,听他说话不要有任何走神的时候,他会很敏感的捕捉到我神情,语气的变化。
只要我稍微表现出对他的话不太感兴趣,或者当他向我抱怨诉苦的时候,我说出来的话不是他想听的,他立马就会反弹,这让我常常不知如何是好,有好几次见面都不欢而散。
我很难做到与他在一起的几个小时里,完全不碰手机(毕竟现在很多时候要通过手机处理一些事情),或对他的话一直保持耐心的倾听,并做他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他每一分钟都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答复。
当我不能达到他的期待与要求时,他通常会感觉很受伤,而他的这种受伤的负面情绪也会马上影响到我,我会不舒服,会意识到自己的能量在蹭蹭的下降。
就像这几天一起出来玩,昨天一天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胸部会时不时的疼一下,这已经是很久没有的身体感觉了,我知道这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负面情绪,应该是有关联的。
昨天那位素未谋面的老师一下子点醒了我,当我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时候,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真实需要,就会让身边的人跨越我的边界,而当自己没有树立并保护好边界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被侵犯。
一直以来,我对孩子是最容易失去边界感的,我发现自己不自觉的在扮演孩子生命中不折不扣的拯救者,而他扮演的是他父母一直在扮演的熟悉角色——受害者。
他在模仿与承袭父母的受害者角色,是因为他生活的十多年期间,父母一直在给他这种受害者模式的信念,与情绪模式,他在这种家庭环境与氛围中已习以为常。
而我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中,受害者的念头也会不时的出现,我这么委屈自己,不仅负担旅游开支,还要做各种操心的事(买票,订房,计划旅游,陪他各种逛……)。
他竟然毫不领情,还跟我各种闹情绪,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看到自己对他的期待,我希望他对我大热天陪他出来,报有感恩之心,不希望他动不动就闹情绪……
当这些期待没有满足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失望,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不自觉的与他爸进行比较,并表现出无形的优越感,同时也会产生委屈的感觉。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些年里,我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照顾他,而他爸很多时候是做甩手掌柜的(当然这是我允许,并创造出来的)。
我的过度付出让我常常觉得极度的不平衡,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对方也久而久之慢慢成为了过度索取的那个人,这两种角色都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
我在自己过度付出的过程中,体验的是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熟悉的委屈,压抑的感觉,对方在过度索取的过程中,体验他在原生家庭中熟悉的情绪模式。
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分开,是大家都愿意享受这种熟悉的被伤害的感觉,就像曾经在原生家家庭,被身边熟悉的人所伤害的感觉一样,我们不想从中跳出来,是因为还没有受够苦。
因为忍受痛苦比改变自己真的容易很多,所以很多人宁愿在关系里受苦,也不愿意做出改变。
还有人即使有想改变的想法,也希望能马上找到捷径,希望能一下子就把自己的痛苦模式完全清理,仔细想想,世界上的事情有多少是可以走捷径的呢!
就在我与对方分开后的大半年里,以为自己的人生功课已经修的差不多的时候,宇宙却又通过让我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方式,来检验我的功课完成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潜藏的优越感,喜欢扮演过度付出者与拯救者的角色,习惯性的压抑隐忍,不敢清晰表达自己想要的,缺乏自己的边界感……
宇宙派孩子来提醒我,我仍然在不自觉的创造那些在原生家庭中体验的熟悉模式来过生活,我还不够爱自己,当我把力量过多的用来满足别人的喜好,照顾别人感受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才是最应该去关注的。
如果我不能看到并尊重自己内在的真实需要,就会不自觉的在关系中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当这些情绪消耗我的能量时,我就很难再有力量去保持足够的耐心,给到对方他想要的支持与爱。
当我与儿子在一起时,很多时候不尊重自己内在真实的感觉,总是委屈求全的去满足他的需要,所以不免有时候会产生满满的委屈压抑的感觉,影响了我们的关系。
而这次老师鼓励我要勇于表达出自己想要的,不要在意别人的感受,不需要考虑别人的立场,让我看到自己又在不经意间重复了之前熟悉的模式。
我很庆幸自己一直行走在探索自我,成长自我的道路上,我也幸运的能够看到身边的人事物总是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醒我,要对自己多一点耐心,温柔的陪伴自己,看到自己的需要,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
当我可以把足够多的接纳,爱给到自己的时候,才能给别人更多的支持与爱,否则,失去自我的给予与付出最后都会变成一种索取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