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老梁读书会的分享书目是杨老师带来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杨老师是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如果不是因为老梁的推荐,大概率我这个路人甲是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重量级的老师的,感恩老梁,感恩读书会。
说实话,工作这几年我读的专业类的书籍很少,可能是潜意识中总觉得很枯燥晦涩,但今天杨老师的分享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可读性很强,引人入胜的书。
教师是针对人类心灵的工作,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无疑会为我们的教育锦上添花。此外,为人父母,想要走进孩子,这本书也会是个神助手。
本书的作者刘儒德,是教育界的一位大咖,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看到这张ppt的时候,还以为刘教授是80后,一查资料,不得了,人家1966年出生,是个60后,哈哈,估计刘老师心态特别好,保持了童心未泯,难怪看起来这么年轻。
本书精选了66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每一个心理效应都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在杨老师分享的9个小案例中,对我最有启发的是“超限效应,南风效应和马太效应”。
第一个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马克吐温这个例子挺有意思,但是我认为杨老师对于教学上的延伸很实用。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我们习惯去批评,有时候卡到那里,还会严重批评,可孩子的忍受也是有限度的,超过那个点就会适得其反。
培培说的很棒“差生不缺批评”,对呀,差生怎么会缺少批评,特别是公认的差生。
加入读书会后也越发的明白,要给学生留点“空白”,做有温度的教育者虽难却是正确的路。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责备式关心”,以爱的名义去伤害,认为我关心你才对你要求严格,过多要求,但对孩子的伤害却不自知,甚至活在自我的感动中,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不懂得自己的苦心。但其实,不被理解和接受的爱,等于没有爱。
第二个“南风效应”,又叫做“温暖法则”,核心是温暖胜于严寒,以启发自我反思,促进唤醒内心良知,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效应。
这部分杨老师与朱老师的连麦,给了我许多启发。对孩子尊重第一,接纳尊重孩子的感受。朱老师的分享“我不会”的故事让我的潸然泪下。
故事大概是朱老师在课堂提问学生背诵,学生公然说“我不会”。后来朱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了交谈,后来了解到学生是因为背的不熟练外加紧张全忘了。
这是教学中的常态,我的学生也经常会这样,老师我不会。
“你不会,你为什么不会,别人会,为什么你不会。下课不要休息了,去办公室背诵吧。”
现在反思了以前自己的做法真是自愧不如。不能与学生同情,不能理解学生。如朱老师所言,要挖出学生的没在学习动力。像我这种,即使学生会背了,大概也是一堆机械的知识而言,不会主动学习的。
朱老师循循善诱,不仅捕捉到了孩子的困难,还很好的解决了问题,跟孩子约定,下次有问题是跟老师提醒下,避免孩子当堂尴尬,结果后来孩子超级努力,也没有出现在过这样直白的“我不会”现象。
第三条:马太效应
最初听到马太效应是十年前,在大学的图书馆讲座中,到后来看一些理财书也会提到,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穷困。
直到今天听到杨老师把它用在教师成长上,还挺意外。杨老师说到“荣誉叠加”,谈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一些经历。
对于教学,有段时间我是躺平的,认为自己太过于渺小,可听到杨老师的分析,我豁然开朗,哪有人一开始什么都有呀,都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做个优质课即使今年没成功又能怎么样,你还可以投稿下次呀。只有你不断努力,总会被看见了。
追逐的过程本身就是无比美妙的,荣誉都是顺便的事情,而且可能会因为你做了这样事情,荣誉叠加的效应,产生意外的惊喜。
文章的结尾插播一个花絮,实名佩服杨老师的学习精神,其实对于直播分享,我们几次用的都是手机分享,虽然有缺陷,可我却没想尝试用电脑,但杨老师很有探索的欲望,虽然一个小时也没成功,但还是很触动我,对于工作,对于生活有时候我们需要点折腾,挺好。
杨老师,梁老师,朱老师,还有读书群的很多小伙伴她们像一道光一样点亮了我本黯淡无光的职业生涯,我现在一路在追逐光,靠近光,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光,散发光,成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