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乡市二十二中的杨老师分享刘儒德老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梁老师无数次在她的简书中提到杨老师,内心已经充满了好奇,上次杨老师关于初中英语的直播课没赶上,今天终于看到了杨老师的庐山真面目。不得不说,市里的老师无论从样貌上还是素质上,都是一等一的好,而且做出来的课件也是值得赞的。
关于刘儒德,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当时考研时候,他的《教育心理学》是我们必看科目,当时没少啃这本书,但是已经过去了两年,重新再看到刘老师关于心理学的知识,马上就唤起了我深刻的记忆。我专门拿出来教材进行复习。
在杨老师的分享中,她提到了里面典型的几个效应。
列出的几个效应中对我个人最深刻的就是超限效应和最后的马太效应
关于超限效应
杨老师分享了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个例子。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觉得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有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看来苦口婆心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真地会让人厌烦,不仅达不到效果,还要起反作用。
而我关于这个超限效应感受到的是不能过多重复一些话,平时在家里说果果的时候,只要一吵她,以前的一些错误,或者当天发生的另外一些事情就都被我拿出来了,可以说我太翻旧账了,这个时候我妈总说我,你吵就在这一件事上吵,别说那么多,说的多了她都不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是我在学校说学生的时候,我反而没有那么多话,不知道该说什么,觉得自己也抓不住重点,那时候就会羡慕其他老师,吵学生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话说。
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教育过学生了,反而没有什么作用,因为那些话是学生听过无数次的,真的已经到了耳朵听出茧子了。
回到家听爸爸妈妈讲,学校老师讲,亲戚长辈讲,疯狂地向孩子们输出那些听了无数次的大道理,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可是一旦这些道理总是出现在孩子们耳边,他们会感到厌烦,甚至会适得其反。
而如何避免出现这个问题呢?第一就是适当提醒,点到为止。对于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要过多包揽,比如写作业,写不完到学校老师自然会批评他。第二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说的问题越多,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就越低。因此,在教育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时,不要将话题不断延伸开来,更不要不停地指责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啥都没做好。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就好。
关于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其实马太效应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本来学习就没写自控力的孩子,在网课期间,缺乏监督,开学后与别人的差距更大了。而那些懂得自律的反而网课大环境下,更懂得约束自己。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双减政策实施第一年,高考分数依然持高不下的原因。
在职场中,我们也会说,你看谁谁谁,他怎么那么多奖励,拿到手软,反而我们,为啥这几年来一个也没有,这也是一种马太效应的结果。
所以提高自身内生涯的成长和修炼,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这才是我们和命运谈判的资本,也是我们争取好资源和好平台的筹码。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心理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基于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刘儒德
借用心理学中的一些观点,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这才是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所在。
尤其教育无小事,如果教育者能够敏感地获取偶然事件中的教育问题,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就有可能促成德育的产生。
非常感谢杨老师今天的分享,同时更要感谢老梁读书会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分享的书目越来越好,(以我这个程度,只会说越来越好了。)我们学到的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