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悲啊,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
反正是死,还那么辛苦。
它们是想回家,回到出生地。
——《入殓师》
“花开了,然后会凋零,星星是璀璨的,可那光芒也会消失。这个地球,太阳,整个银河系,甚至宇宙,也会有死亡的时候。人的一生,和这些东西相比,简直就是刹那间的事情。在这样一个瞬间,人降生了,笑着,哭着,战斗,伤害,喜悦,悲伤,憎恨,爱,一切都只是刹那间的邂逅,而最后都要归入死的永眠中。”这是沙加在沙罗双树园随着沙罗双树之花逝去时的遗言。他相信着:死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即使是死,也只不过是变化的一种。
在昼更夜替的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出生、死亡,生命是一瞬也不会停止的,它一直在迭代、更新、变化,才造就了人生的无常。如同卡里·纪伯伦所说:“人的一生都贯穿着悲剧,思想刚出世时是以一声啼哭起始,到终时亲人悲痛流泪送别。”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个人都会被历史的巨大齿轮碾压而过,所以不必为生命的逝去太过悲伤。
当大悟把还存有生气的章鱼放入水中,章鱼就此咽气时,他悲伤,才发现命运和生命都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人们对死亡的畏惧源于未知,不知死神何时降临,不知会以什么方式终结。任何一个生者都无法真正体会死亡,因为未曾经历死亡,我们只能通过经历别人的死亡不断加深对生命和自我的理解,强化对人生和价值的认知,这是一个自我完善和修复的过程。
大悟便是在经历这样的人生起伏,逐渐领悟,直至大彻大悟。
为无人照顾而腐坏的孤寡老人打理整装,他的无能为力和感慨;为长相清秀而实际为男儿身的青年擦拭,亲人的悲恸哭泣和原谅;为留下女儿而去的妈妈化妆,女儿的撕心裂肺和不舍;还有为那个寿终正寝的爷爷盖棺,膝下的点点唇印和尊敬……
有些生命在世界上或许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有些死亡或许让人措手不及,来得匆匆却也去的匆匆,当鲜活的生命变得虚无缥缈,人们也开始释然。生死自然,生命只在一瞬之间,闭上眼睛或将长眠不再睁开。但奇怪的是,在人还健在的时候,往往不被理解,或着不被原谅。
澡堂的阿姨逝去时,一直争锋相对的儿子悲恸、忏悔,那么有人情味,充满了爱;大悟为自己离开30年之久的父亲整饰,他第一次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梦里追寻的父亲那张模糊的脸,他的的确确是原谅了那个背弃自己和母亲的男人。
面对着逝去,他们泪中有笑。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些都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自己还未来得及表达的厚重感情释放的机会,这或许是对死者的另一种尊重。
在大桥上,俯身桥下,河里的鱼儿逆水而行,虽然死去无数,却仍然不见退却,依然孜孜不倦。这或许就是“向死而生”的美好,在死亡的鼻息下,感受生存的紧迫。
在生活中接受各种真情,就像大悟看着父亲终时,手心里那颗光滑的石子,那颗带着承诺闪光的石子,那是一块恒久的石碑,刻录着彼此的温情和回忆。大悟释然。或许这正是人生的艺术,你来过,我记得你,我很珍惜你,我很想你。
从一个入殓师的视角,揭示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这是我从书中的获益,但不仅仅局限于此。
从一位耳熟能详的音乐人转而成为人尽鄙弃的入殓师,一双拉响高雅大提琴的手转而成为整饰逝去人之容颜的手,这其间的落差,让大悟和家人不能接受。偶然的机会,让大悟从事这个职业,重新认识这个职业,并渐渐对入殓师这个职业从畏惧、不解,甚至鄙夷,转升华为敬畏和不舍。同时,他从生命的逝去中获得了对生命新的期待和定义。
入殓师,这是一个被误解的职业。
中国的传统和对死亡的阴影,让大家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回避的,仿佛死亡只是文学和宗教的问题,而从事这类沾染着某种所谓“绝望”气息的职业,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纵然是作为灵魂的摆渡人,纵然是为逝去的人能体态安详,以合适的仪容离世。但仅这份勇气,就值得敬畏。
一份工作所能给予人的,除了提供生存下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外,更能与他生命的意义有所交融。
不管什么职业,都是一个人对生命对世界探索过程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最平淡的工作中对生活有所领悟,可能是这份工作给予我们最无形而丰厚的回报。
不管什么职业,工作在这个岗位上的人都在用责任感和热忱改变世界,他们的生命或许承载着别人所没有的意义,他们的灵魂或许燃烧着别人所没有的温暖。不管什么职业,你都配得最深情的感恩和回馈。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