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读书更要会讲书
为什么要读书
- 在反脆弱一书中,作者提出阅读是大众反脆弱最强的武器。
- 现代教育中,存在一种==教小鸟飞的现象==。哈佛的教育并不能教出精英,而是这些人进哈佛的时候本来就已经是精英了。他们进了哈佛之后,认识了更多的优秀的人,通过泡图书馆的方式,相互学习竞争,最后变成了社会精英。
- 随着社会压力的变大,很多人开始焦虑,迷茫,读书已经成为很多人奢侈的行为。为什么人会焦虑,本质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缺乏反脆弱的能力。多数人为了消除不确定性,进国企,事业单位。如果每天工作想着怎么混日子,那么脆弱性就越来越强。
- 阅读反脆弱性的两个特点:
- 主动性:当你觉得你需要什么知识的时候,你会主动阅读相关书籍。
- 针对性:阅读可以让我们成为“多向度的人”,具备事实,逻辑,批判性思维的三大支柱。
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读书法
现代的教育中,大多数都是==观光式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完就忘了。而我们现在看书学习终极目标是提升自己,要有目的性的去学习,这里推荐的方法是==沉浸式学习==法。
沉浸式学习法,能让你有主人翁的意识,自己不断的学会探索和体会。通过讲书的方法,能让我们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去阅读一本书。当我们准备讲书时,已经不再是第一次阅读这本书了,会紧张,会去思考,比如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等等。你会沉浸其中,大脑的神经元会加速连接,让记忆更加深刻。
二、樊登的讲书之路
- 辩论赛教会了怎么发声和控场。
- 电视台培养了幽默感。
- 校园讲课提升了内容提炼和价值挖掘能力。
- 在做读书会的时候,通过长时间的大量刻意训练,不断的积累。
普通阅读和讲书
大部分人都有学习进步的欲望,想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坚持下来。因为阅读是要做深度思考的,在[[思考快与慢]]中,卡尼曼指出,人的大脑总是习惯于使用系统1,即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习惯于用笔去画线,在阅读的时候好像都明白了,但是过段时间后,这些记忆就好像是被格式化了。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让我们觉得阅读好像没什么用。即使有人说自己读了很多书,这些书没有存储到大脑里,和没有读区别不大。
在计算机体系中,摄像头拍的画面通过芯片进行解码,对信息过滤,转化成不同的格式,再存储到硬盘上。在打开文件的时候,将这些信息,通过加工,提取的方式,转化成画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眼睛就相当于摄像头,对信息进行识别,大脑就相当于芯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转化的作用,神经元类似于硬盘,对信息进行存储。
正常人阅读的时候,每分钟大概600字左右,超出太多,大脑对信息就处理不过来,记忆力有限,但是通过讲书吗,每分钟的信息量大概是阅读的3~5倍。关键在于大脑对这些存储的信息都进行了处理和加工。这也是为什么讲书会是更好的阅读方式的原因,
走出阅读的舒适区
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提醒一下三个问题:
- 我们能不能真正的把握这本书的含义,理解这本书?
- 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一样表达出这本书真正的含义?
- 我们表达出来的含义,能不能有效的让别人理解,语言风格能否做到通俗易懂?
带着问题主动的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的读书速度会越来越快,而且更能抓住重点。选择,筛选,解读,思考和验证,将作者高深莫测的句子转化成自己的,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读书的本质,就是理解书里面的内容,再变成自己的。
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
- 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法、演绎法。
- 大局观:明白这本书的框架。
- 语言能力:简介、幽默、有说服力。
- 同理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从听众角度出发。
- 爱:爱你的听众。
“将然”的心态
为什么你讲的书,可能没人听?因为你讲的东西,一定的层次的,有的人讲书就很多人喜欢听,有的人讲述就很少有人听。但是你的能力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将然”的心态去看待你的不足,慢慢讲,坚持讲,你的听众就会越来越多了。
三、怎么选书
对于读书的五大误解
- 读书无用论:书只不过是信息的载体,光读书没吸收到里面的信息,就认为读书无用,是自己无知导致的。
- 读书只为有用: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解决不了就是没用。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人,书只能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很多人光看哲学类的书,觉得生活中又好像没用,其实它会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意识产生作用,进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很多人读书也只仅限于自己懂的知识范围内,这样不管怎么读都不会进步的。
- 读不懂书:读不懂没关系,你可以读和这本书类似的书,等时间久了再读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读书是一件私事:要突破阅读舒适圈,和不同的人交流。
- 自己的读效果最好:很多时候,孤单的读一本有难度的书,吸收效果并不好。可以选择和读懂这本书的人交流,会豁然开朗,读书这件事不要太痛苦的去读,能读就读下去,读不懂就听别人讲,再接着读下去。
选书TIPS原则
- T(Tools)工具类的书,主要是教别人一套方法。
- I(Ideas)有新理念,新想法,新发现的书籍。
- P(Practicability)实用类书籍,可以应用在生活中。
- S(Scientificity)有完整科学性验证类的书籍。
科学性和建设性是选书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则:
- 科学性:科学是开放的,具有可证伪性。伪科学是封闭的,不断在自证,特点是只有有人信就行了。
- 建设性:这本书读完了有没有感悟和启发。类似导航,开错车了,会给你重新规划路线,想方设法为你找到最接近正确路线的方向。一本好书会帮你从问题中探索出来一条好的路径,让你看到解决的方向。符合下面三点之一的书具有建设性: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
-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 使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选书看什么
出版机构、作者背景、推荐人、推荐书单、书后参考书目、翻译水平、印刷的质量。
四、如何读懂一本书
理解的池子
一本书读懂的多少,和储备的知识体系有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 经济学知识,《经济学思维方式》。
- 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了解人类的不二法门,《改变心理学40项研究》。
- 国学常识,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现在很多道理其实就是国学的翻版解释,《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
- 管理学知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门科学,《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
- 逻辑学知识。
- 哲学知识,可以开阔人的眼界,提升认知,《生活的哲学》、《学会提问》、《思辨与立场》、《哲学起步》。
- 人生经验,要扩展自己的阅历,扩展我们的生活界限,见过世面,阅读足够宽泛,才能淡定地对待每一本书。
知识的自我回味
阅读的时候尽量少划线,过一段时间再去回忆这本书讲了什么,忘记了再重新读一遍,争取把这本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
五、解构
[^读书禁忌:不要玩手机,不要在一个不理解的地方卡太久。]
- 不要带有太强的目的性去读书。
- 阅读前先明白这本书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 熟悉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 找出书中有哪些解决方案。
- 重视书的结尾部分.
- 学会划线。
- 清晰的概念。
- 强调问题的部分。
- 某种意外的解释。
- 递进关系。
- 转折关系。
- 应用部分。
- 心灵冲击。
六、如何组织讲稿
- 尊重书的原意。
- 再创作,把它变得更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 学会引用原文。
原文写的好,摘抄出来。
能用故事说清楚就不要讲枯燥的道理。
尊重原书逻辑,有目的性的侧重。比如章节顺序。 - 构建坡道。决定了整本书的解读方向。
- 从最打动人的入手。
- 上来就抓住别人注意力。
- 从书中直接获取。
- 生活场景带入
- 选取重要的章节。
- 不用演讲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七、如何讲书
- 调整心态,不要为了讲书取悦别人而讲书。
- 复盘思维导图。
- 和观众互动。
- 培养自己语言组织能力。
- 拓展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