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质疑品质、应对能力及合作精神。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提出。
口语交际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一个教学难题,尤其是推进课堂变革以来。一来不知怎么教才能取得成效,二来就是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工具“和“合作学习”等工具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使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从而爱上口语交际。
从昨日的同课异构的对比,到教研员的评析和老师们的研讨,我的思路渐渐明晰:此时记录下来:
首选、口语交际需要使用推广普通话,而且是口语化的普通话。
其次、一定要注重交互性,常见的口语交际课这样上:一个人上来说,其他同学做听众,最后听众同学水平不高地点评几番,也大多是某某同学声音太小,等等话语,交互性没有达到,从教师的一言堂到优秀学生的一言堂!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进行交互?也就是说怎样真正实现交际呢?国家标准这样说: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2.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所以,教师要引导“听众孩子们”在倾听的同时就不理解的地方质疑,学会与人商讨。这,才是口语交际!
再次、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必须是受情境的刺激之下,有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下进行的。对于,教师而言,根据不同的话题,创设不同的情境是一门需要钻研的方向……
我有些小激动呢,昨天的培训到今天的此时,我厘清了“口语交际”如何上的思路和设计理念,在以后的日子里,对于口语交际,我不再迷茫了!
如何凸显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又与实施“思维发展课堂”的巧妙结合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在核心素养理论的指导下,以“少教多学”为我的指导思想。我的设计理念为:教师如何教变为学生如何学,真正将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激发孩子们学习思维的构建建。“合作学习”与“思维发展”都是教师要采取策略,“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使得孩子们乐于学乐于思;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工具”要融入语文学科教学,本课,我决定采用“圆圈图”、“流程图”和“桥型图”,孩子们绘制形象化的思维图式的过程中,变隐性思维显性化。借助“圆圈图”启发学生记忆曾经学过的零散内容,归纳知识,也是对于第二课时的开启;在绘制“流程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达到有效的识字,并且充分理解、运用识字的效果;在补充完成“桥型图”的过程中通过在大脑中建立“类比”这一方法去发现、探索传统节日的每个节日的风俗习惯的不同-------利用思维工具使得孩子们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以及风俗习惯,并不需要教师的“讲”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