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结
1. 提问前的案头工作---语言:
① 搜集相关的信息,包括且不限于相关文字资料、背景、生平、同等的其他人物、事件信息等。
这些信息不一定会用到,但会让自己与对方更容易产生链接,产生共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并且提出更有目的性的问题。
②走出去与相关人士的沟通交流,比在网上收集各类信息更加有用,更能提取出创意性的内容。
③ 把握时间有效性:有限的时间提出有效的问题,清晰了解提问的目的。
④ 可以准备清单式的问题库。
⑤ 访谈中有效使用语言的要领(语言学家欧文·李):
- 小心地选择词语和词组;
- 扩大你的词汇量;
- 注意词语中微小的语言变化有可能改变整个含义;
- 要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听;
- 对词语的而是用要跟上时代;
- 清楚词语的意义受性别、年龄、种族、文化、民族以及当前形势的影响。
2. 提问前的案头工作 --- 非语言:
① 眼神
② 动作
③ 服饰
( 提问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还是全身心的配合。)
3. 提问开始 ---暖场(破冰原则)
① 正确的称呼对方(把握分寸)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人情,有不同的称呼规定。问一个人直接问题的时候,可以直呼其名,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做法。
② 谈资的选择
考虑好如何暖场,提前做书面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③ 对白的预热
4. 场景化提问
① 周遭环境可以是突破点之一。所以需要善于观察环境并思考其与采访者之间的关联。
② 思考特定地点或场景会赋予的感情色彩。
5. 重返 --- 特定场景
(1)当我们的提问触及采访嘉宾的记忆地带时,必须遵循关于记忆和认知的科学规律,而场景化提问则将这种规律科学的融入了具体的提问实践中。
针对某些问题,可以带入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段去询问对方的感受,但这也是有技巧的。
(2)调度:两种记忆
长时记忆类型:
① 情景记忆:对事件的记忆。
② 语义记忆:对事实的记忆。
* 如果提问时同时顾及了“事件”和“事实”,就会使得采访嘉宾的回答兼具了框架与细节,故事与知识等全方位的信息。
(3) 驱动:两种时刻
引导采访者重返特定场景,对于提问者的挑战,不仅来自对人类记忆与认知心理的洞察,还有对于场景调度与视觉语言的把握,这正是成功完成场景化提问的关键原则。
实践出真知
读了近半个月的《提问》,也通过知乎、百度等平台学习了其它的关于认知和提问的只是,更清晰地知道了合理的表达方式对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在逐渐的实践下,也切身体会到深度提问、深度思考、有效表达以及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在不断的实践中,对提问的要求以及对自己的要求有了5个方面有比较深的体会。
1. 缓和了相互之间的气氛。时刻记得自己的主要目的,询问对方的意见,大概率克制住了自己想与对方争辩的行为,使整个谈话的氛围更加轻松。
2. 通过提问,并且自己时刻记得这个目的,在聊天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实践,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对方真正的想法。
3. 了解到自己认知的不足。通过与对方的提问反答,以及对问题更深度的思,了解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稍显片面,不够深刻,以及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表达逻辑性上还稍有欠缺。
4.了解到自己在知识体系方面还可以再更加精进一步,将知识体系结构化。
5. 更加清楚的知道提问是个非常好的工具,不仅有助于自己深度思考,还有助于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生命不止,学习无涯。认识到了问题就是改变的开端,学习就是让我最快意识到问题的方法之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