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读过《万历十五年》后有点受打击(读不太懂),很久没有碰过历史类的书。知乎上有人推荐这本书,看中评价中的通俗易懂,闲暇时小读。作者自述这是一本宋朝人的“纪录片”,一以贯之的是从宋画中发现一个活色生香的“风雅宋”,字里行间都可以透漏出作者对宋朝的欢喜,是一个文人对那个充满仪式感和文艺范的朝代的推崇。
本书主要分为六辑,第一辑讲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辑讲述宋朝文人的雅玩和雅趣,第三辑描述宋代的社会百态、第四辑介绍宋代的城市公共设施,第五编侧重呈现宋朝的商业繁华,第六辑则考证了宋代政治生活中的礼仪问题。本书比较有特色的是引用了近300幅图画,绝大部分是宋人绘画,还用了少量的宋代壁画、砖刻、出土文物作为补充,看画的过程的确有一种“探宝”的感觉,那些画面上隐藏的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打破了很多原有的认知,让人不禁感叹一千多年前的人的生活,时常生出“如获至宝”的欢喜。
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和我们今天一样,早上会刷牙(小时候看古装剧的时候,总是疑问那些人会不会刷牙,天天打打杀杀的,衣服得多难洗)。家里会养宠物,用抛竿垂钓,水果种类也很丰富,《清明上河图》中就找到了2间果子店,一间的招牌上写着“各色细果”,另一间的招牌写着“茶食果品”,还有在清穿剧《步步惊心》中刘诗诗制作的冰镇水果,在宋朝也早就出现了。
讲到宋朝的雅趣,不得不说这是个非常懂生活的朝代,“崇文抑武”也把宋朝变成“文艺帝国”。士大夫们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写诗和绘画,这种生活情趣放到现代,都让人倾慕不已。
尤为新奇的是,宋人还喜欢在房间挂自己的自画像,本书中作者戏称“写真”,这种重视自我存在,作者认为是自我意识集体觉醒的体现。当每一次看自画像,就如同面对另一个“我”,一个“我”活于尘世,另一个“我”定格在某一时空,看到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不同,也许也会和我们现在看到自己很久之前的照片一样,忍不住感慨万千。
焚香、点茶、插花等这些极具仪式感的东西,就跟我们现在点上香薰,来一杯手磨咖啡读一本好书一样,只不过我们只是偶尔为之,而那些确是宋朝士大夫们的日常,这种极致浪漫,真不负陈寅恪先生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在描述宋朝城市公共设施,《西湖清趣图》给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图中呈现了完善的消防设施(望火楼),城市的河渠护栏和集中的供水系统,甚至是有类现代的“自来水”体系。公共的游乐设施、“公园”的开放、瓦舍勾栏的休闲给了平民百姓更多的幸福感,这些也许是宋朝“与民同乐”的精神在推动。商业的繁华则从《清明上河图》上可以一探究竟,无论是多次出现的酒店,还是临街小贩,亦或者是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像跟现代商业街没有太大的区别,想着一千多年前的社会,有如此的景象,还是有点小小的惊讶。
最后一章作者写了宋朝的礼仪,很明显可以感受作者是一个宋朝狂热爱好者,从各种角度阐述宋朝平民见官虽然讲尊卑有序,但并不行跪拜礼之,书中多次拿明清的跪拜之礼做对比,体现宋朝民众在某种程度上能大体维持尊严感。但只从这一个角度得出结论,未免有点片面。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阐述,比如宋朝人也喜欢博彩,有“离婚协议”,爱谈论十二星座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当然,书中列举的众多宋画,之所以画中能展现这么多的历史细节,也跟宋朝追求“格物致知”的思想相关,重写实,工写真,讲究细致的观察事物,然后力图准确地将他们再现出来。宋朝之后,中国画更偏向写意,知识分子转而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整体而言,对本书的历史准确性不做过多的考究,主要是才疏学浅,研究不明白。权当一本了解宋代人生活的小书来读,还是挺有意思的。
ps:有人建议看一看电视剧《知否》,剧情不做考究,但感受下宋朝古朴雅致、真实极简的宋代美学。相比于唐朝和明清,是独树一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