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形容“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是道家的继续,称“新道家”。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名家向道家提供了“超乎形象”这个概念。新道家对惠施和公孙龙的理论再次钻研,在“玄学”中提出“辨名析理”观念。郭象在《庄子注》的《天下篇注》里,把“玄学”和“辨名析理”结合起来。
《世说新语》说到一个故事:客问乐广“指不至,至不绝”的意思。乐广用塵尾柄触几问:“至不?”客说:“至。”乐广举起塵尾说:“若至者,那得去。”意思是:如果是达到了,怎么又能离开呢?于是客乃悟。当塵尾柄触几时的“至”是名是概念是具体达到桌子“至”。但“至”的外延可以转化成“去”,意思塵尾表面上到达桌面,实际上并未真正到达桌子的实质,这是从“至”之名分析“至”之“实”。这是“辨名析理”的一个例子。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魏晋时,孔子就被崇奉为国家先师。新道家中大部分人还是以孔子为圣人,对儒家经书中的重要部分趋于接受,在接受中按老庄的精神予以重新诠释。
例如《论语-先进》中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意思是颜回虽然很穷,精神是快乐的,表明他的道德趋于完美。《庄子-大宗师》衍生颜回一个“坐忘”——他是在冥想中与大化合一,以至忘记自己的存在。
另一位注释家顾欢注释《论语》说:“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二欲同无,故全空以目圣。”新道家认为孔子比老子庄子高明,孔子已经修养到没有了“无欲”的欲望。
向秀和郭象
向秀和郭象都是河南人,都擅玄学,以清淡著称。两人都著有《庄子注》。随时间推移,两部著作渐难分辨。现在流传的《庄子注》多半是两人合著。
道是“无”
向秀郭象合著的《庄子注》(以下简称《注》)对老子的早期道家思想作了重要修订。老子庄子认为“道”是“无”,“道”不是一种东西,所以“无以名之”。《注》更进一步,认为道即无,“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他们把早期道家主张万物来自“道”解释为万物自然而在。
万物的“独化”
万物自生,这是《注》里称之为“独化”的理论。万物不是由一个造物主所造,万物之间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存在且必要。
宇宙间存在每一个事物都需要整个宇宙作为它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它的存在又不是由某个特定的事物所产生。当某些条件具备,在某种情况下,某些事物就必然产生。因此,每一件事物只能是它自己。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社会现象。《注》说:“物无非天也。天也者,自然者也。……治乱成敗……非人为也,皆自然耳。”
典制与道德
向郭认为宇宙是在流动不居中。社会也是在不断变动中,典制和道德适用一时,不可能适用永久。
《注》说:“夫先王典礼,所以适时用也。时过而不弃,即为民妖,所以兴矫效之端也。”典制和道德不随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即为民妖。变成人为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