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曾结伴漫游梁宋,后来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杜甫比李白的年龄小不少,还是李白的“铁粉”。
历史上李白与高适年岁相仿,唐朝有漫游之风,再加上杜甫,三人曾一起漫游梁宋,即今天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关于时间有不同说法,清人说天宝三载,宋人说是开元二十五年。
杜甫的年龄比高适和李白小不少,这次漫游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后来在诗里反复提到,如《昔游》云:“昔者高与李,晚登单父台。”高适有一首《宋中别周、梁、李三子》,其中称赞李白天资高,心无杂念,不久就会有官位。
李白是一个狂放之人,这种漫游在他的诗中似乎没有留下太多记忆。不久,三人受北海太守李邕的邀请,再次相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位诗人结伴同游,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这段友谊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发生了变化。
天宝十二载,高适谒见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很受信任。“安史之乱”爆发,他又协助哥舒翰防守潼关。潼关陷落后,高适追随玄宗西行,被授予侍御史和谏议大夫之职。
之后,永王李璘在江南造反,唐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等,讨伐永王。此时的李白一直在江南一带游荡,受永王李璘征辟入幕。就这样,高适和李白各为其主,身处不同阵营。
李璘叛乱被平定后,李白东躲西藏,最后还是被捕,关在浔阳狱。他向高适求救,甚是可怜。但高适应该并未出面相救李白。
后来,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放还,写了千古名作《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又名《下三峡》,创作这首诗时李白已年近花甲,人到暮年遭受不白之冤,国家处于动乱之中,这些遭遇让李白不堪重负,身染疾病,长期漂泊在外,身心皆无处安放。759年,因遭遇大旱,唐肃宗为了表明他是个好皇帝,要和百姓一起面对困难,就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被赦之列,此时李白正好在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听到这个消息无比的愉快,激动,兴奋,自己不必再去偏远的流放地夜郎,让他惊喜万分,立刻从白帝城启程顺流而下前往江陵。
早发白帝城
[ 唐 ]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中,猿的意象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凄凉、孤寂和愁苦。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常常被用来表达悲哀之情。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猿声的悲哀,以及猿声所引发的人们的深深悲哀。
而本诗句中的“猿啼”就是指猿猴不时发出啼叫声,往常的悲哀鸣叫,今天听起来感觉很悦耳,原来,这是跟心情有关的。
船行飞快,周围此起彼伏的猿猴啼叫声连成一片,让人感觉到耳边一直有连续不断的猿叫声,所以诗人说“啼不住”。这种非常传神的细节描写,真是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