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今天继续学习《论语》述而篇。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yu二声)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这里要解释几个字,因为不解释我自己也不能够理解,写出来有助于友友们跟我一起学习!
愤:冥思苦想,却仍然不能够领会的样子。
悱: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样子。
隅:角落或弯曲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的时候,不到他因心中想不明白而愤怒时就不去开导他,不到他诸多问题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就不不启发他。
帮助他纠正一个问题,他却不能够推知其他三个类似的问题时,就不再一次去启发教导他了。”
赏析:
记得在“雍也篇”学习中孔子就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本章学习的内容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继那一篇更深入的学习!
在这里孔子主要提出的教学思想是启发式的,这也是他一贯主张的举一反三,举一反十的学习理念。
他最讨厌的教学方法就是完全照书本教,学生完全照老师教的学,孔圣人认为,如果不能举一反三,一味地墨守陈规,学了毫无用处,跟不学没啥区别。
学生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在这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式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这种启发式教学就算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去学习的。
孔子教学还特别喜欢因材施教,而不是统一教学方法,谁来我都这么教,不是的,他会根据不同的人有针对性的去教授,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是合乎于道的,就可以去追求,哪怕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但是如果富贵是不合乎于道的那就不必去追求了,还是按照我自己的爱好去做事情吧。”
赏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谈到了富贵和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要是合乎道,合乎情理的事情,那么富贵我们也是可以去追求的。
但反之是绝对不可以的,如果不合乎道,比如是一些违法乱纪的,投机取巧的,那是坚决不能做的,那还不如去做一些我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好呢!
其实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做人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他不反对当官发财,也不反对荣华富贵,但是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一定要合乎道,这是原则性问题绝对不能动摇和改变!
我们再看看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如果说那些领导都能够多学学《论语》,多读一些圣贤书,是不是能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如果做事做人有个原则,有个底线,是不是就会少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从而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呢?
人家圣人都能够表明立场,绝不会为了荣华富贵就去做那些违背原则的事,那么我们还有什么道理不去照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