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看得起自己》
1.当老师就尽力当一个好老师,当校长就尽力当一个好校长。无论刚工作时默默无闻,还是现在成了“教育专家”,我都以平常心——也可以叫“初心”——来对待每一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
3.学校还是那所学校,学生还是那些学生,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工资还是那笔工资……除了心态,她们什么都没变。然而,恰恰是心态变了,唐燕和赵敏敏的职业幸福便源源不断。
二、《别拿“一线教师”作标签,掩饰自己的苟且与卑下》
1.保持独立、自由的灵魂比什么都重要。
2.一言不合,便武断地要别人“闭嘴”——如此霸道,有半点胸襟吗?如此评论,有半点逻辑吗?
3.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听得进各种善意而中肯的批评,正视自身的不足,这是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前提。
4.教师过多地布置作业,恰恰暴露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缺乏信心。因为没底气,所以才大量地布置作业,这么做不过图个心安罢了。作业的多少应当取决于客观的必要性,而不是主观必要性;如果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把握,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客观必要性”,只能依赖“主观必要性”。
5.可我及任何人都没有看到过任何教育弊端是靠“抱怨”解决的。
6.我从来就不主张教师面对不公逆来顺受。对于种种教育弊端,我们当然需要呐喊,但这呐喊应该理性而有程序地表达。比抱怨更重要也更有效的,是通过途径反映、申诉乃至抗争。
7.但种种教育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些问题没解决之前,我们只能做权限范围内能够做到的,如调整心态,扩大视野,丰富教育素养等。一线教师这样做,本身也是在超越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强大,最终赢得别人的尊重,包括获得相对富足的物质待遇。
8.我知道,作为学校一个小小的班主任,虽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不能左右学校的规定和要求,不能决定教育的‘大气候’,但是我可以营造教育‘小环境’。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在我管理的班级进行教育改革试验。”
9.真理不认身份,只认事实。无论“专家名师”还是“一线教师”,都可能胡说八道,也都可能勤奋实干。何况二者可以互相转换或合二为一:同一个人,可能先是“一线教师”后为“专家名师”(比如顾明远、石中英等先生),或者成为“专家名师”后又重返课堂成为“一线教师”(比如2004年4月,我以特级教师和博士的身份从成都市教科所的岗位上主动回中学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或者成为“专家名师”后依然一直是“一线教师”(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吴非先生)。以“出身”论“英雄”,是一个荒唐年代的特征,难道这个荒唐还要继续下去吗?
10.是的,我知道“永远叫不醒一只装睡的耳朵”。我倒也没有“蠢”到指望这篇文章能够“说服”谁、“改变”谁,但希望我的文字能够让自强不息的一线教师感到不孤独。
11.敬业,但不愚昧;郁闷,但不沉沦;嫉恶如仇,却决不迁怒于自己选择的教育工作;偶尔也发发牢骚,但决不因此而与教育为敌,与孩子为敌;就算迫不得已做“应试教育”的奴隶,但思想上决不做助纣为虐的奴才;环境昏暗,内心却始终燃着一盏明亮而温暖的灯;身居一隅,目光却始终投向“诗和远方”……
阅读感悟:
读李老师的文字,总能读到一针见血的睿智!所谓“无风不起浪”,现在社会上对老师的风评不太好,这也确和极少数老师自身素养有关,而这极少数的“老鼠屎”,却几乎让所有有良知的老师背起了黑锅。
说实话,作为一名老师,每次看到那些争对老师一边倒的恶意评论时,我深感委屈,为自己,更为我身边所有还在教学中兢兢业业不辞辛苦的老师们。虽委屈,却极少争鸣,不是不敢,而是我深知“越描越黑”的道理。
很多时候,你与其在媒体平台和一些“偏执型”网友争得面红耳赤,不如摆正心态,转换心境,多花时间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有底气做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老师。请相信,你的真心付出,孩子能看到,你的真情教育,家长能感受到!总之,做得好永远比说得好更切实际。
最后我想说,我很欣赏李老师“自己看得起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对我们老师的评价如何,我想说,我们老师一定要看得起自己,无论是心态上,还是行动上。既然选择了做老师,我们就要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坚持!因为,你只有自重了,别人才会来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