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恨不能取而代之。
最初接触到东野圭吾作品,是《嫌疑人X的献身》。
他的小说真的非常适合一口气读完。那种剥洋葱式的叙事方式很对我胃口,又相继读了《白夜行》、《解忧杂货店》,今年一月把《恶意》买来读。
《恶意》讲的是一对昔日同窗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的故事。
畅销书作家日高在去加拿大定居前夕被杀。
命案现场是即将搬离的家里,发现者是日高新婚妻子以及童书作家野野口修。
曾和野野口修在同一所中学任教、因处理校园欺凌失败而辞职、已经改行做警察的加贺恭一郎参与案件的调查。
加贺根据命案现场的勘察和两名第一发现人的口供,揪住草蛇灰线,围绕他们的邻居、旧同学、旧同事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发现了年代久远却仍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这本书吊着读者的手法也是其它侦探类故事常用的——读者和书里的警察(或者侦探)信息不对称。
例如,当加贺查看命案现场时、录口供时、去寻访死者和犯罪嫌疑人的旧邻居和同学时……在整个查案过程中加贺得到的发现都等到再见到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才作为令其坦白的证据陈列。
除此之外,还用了双主人公视角来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一个是野野口修笔记里的以野野口修为主人公的视角,一个是警察加贺的主人公视角。
主人公视角下人物叙述的是自己的事情,对读者来说,叙述会自带亲切感和真实感。
像我就受到了野野口修手记影响,尤其他捏造了日高杀猫这个细节,一直到加贺否定了手记的真实性,我才发觉野野口修人品之卑劣、用心之险恶。
根据本人追了几年《名侦探柯南》的经验,尸体的第一发现人/和死者有约的人/自称死者的死党/自以为有完美不在场证明的/频繁询问案情进展的……
这些人是凶手的可能性最大,而野野口修几乎把上面所列的几项都占全了。
只是读者毕竟是读者,即使再想角色代入成书里的警察,也是不能成功的,因为我们有个很厉害的作者。
在调查阶段作者用的是加贺视角,几次摊牌则是野野口视角,这样就有一个真真假假、真假参半的循环。
这部书读下来,我简直要心疼加贺了,毕竟野野口修做好了N手准备,挖的是连环坑,防不胜防:通过杀死日高把警察的视线引到作案手法上,通过揭开犯罪手法又引到作案动机上,塑造了自己影子写手、和日高前妻初美的真爱关系的形象……
当然最终勤快又执着的加贺还是把迷雾一一拨开了,揭开了野野口对日高的嫉妒和年代久远的恨意。
唔,嫉妒一个人可以到什么程度?
野野口的做法是杀人诛心:不仅要毁掉肉体,还要毁掉人格。
那,恨一个人可以到什么程度?
野野口的答案是——取而代之,把日高的爱情(初美)、日高的事业(小说)、日高的曾经(中学时代)……日高的整个人生都替换成自己的。
这是多深沉的恶意啊!
是从母亲对邻居对所处地区厌恶轻蔑的言行开始的呢?
还是从屈服于欺凌自己的同学并成为其同伙的那时开始?
抑或是看到那个居住于同一个环境就读于同一个班却依然对人友善、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同学才开始的?
又或者是看到自己没能实现的作家梦被一向看不上的同学实现,而自己不仅落魄而且已经病入膏肓永远无法实现梦想的那个时候?
无论如何,令你意难平的那人已经走了。
而你,把整个人生用来嫉与恨的你,真相和法庭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