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章节的《浮桥边的汤木》经过昨天的阅读已经结束,回味其中自己有很多的话想说,但是有感觉作为一个成人来阅读这本书,感觉自己看到的角度全都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不免有理解偏差的地方,今天又将第一章节重新读了两遍,将自己融入作者的角色里进行阅读感受,又别有一番趣味,于是计划将未来的十几天的读书笔记分篇章进行阅读。
第一章《不能让他活到放暑假》
作者从一个十岁男孩子的视野看窗外的世界,由于情境的设定,汤木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不得已将汤木在周末锁在室内,窗外的世界对他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当准备好一切爬出窗外时他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冒险,情节中处理的很巧妙,汤木是一个十分聪明又懂事的孩子,既然准备爬墙就准备了一条耐磨的裤子和绑在膝盖上的旧口罩。这一细节描写中对汤木的细心刻画的很仔细。在场景描述中墙头和屋顶组成的画面空间感很强。当然必要的铺垫还是很自然流畅的,这里算是插叙吧,先写汤木爬出窗外再写父母锁住汤木的原因,镜头的转换中窗外的世界展现在眼前,当设定好爬行路线的时候,汤木的视野就是描写的顺序,算式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从猫的描写中,心里活动很重要,拟人化的情节符合十岁男孩的心理年龄特点,“气恼”一词符合当时情景描写,“咬牙切齿”一词将男孩的表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是第一次探险,不能因为一只黑猫的关注而败北。顺着爬行的路线,汤木看到了妈妈丢失的丝巾,这个过程让汤木回想起往日的生活,也顺理成章的解释妈妈找不到的原因——被风吹到这里。生活中的小事经常不被人记起,当汤木看到妈妈的丝巾,能够回想起妈妈找丝巾的情节,透露出汤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爬行转过九十度弯,汤木的身影就不被路人发现,这里的描写体现着汤木“冒险”行为希望是隐私的,不想被父母看到。当他在感觉安全的地方休息的时候看到狗尾巴草、看到天空,看到平时感觉不到的视角,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在老街小巷,汤木只是跟着父母出去走走散步,很少自己探险,这样的机会不多,他第一次的体验式最真实的,也是最刺激的。他尽力享受着此刻的幸福时光,感受着老街里未曾体会过的美好。钟塔留给自己的印象很深,因为别的建筑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只有钟塔像一颗长了几百年的老树,这是一座沉默的钟塔,为下文钟塔发声埋下了一个欲扬先抑的伏笔。汤木相对钟塔说些什么,可是又没有说出口,这里的描写是对小男孩内心活动的一种呈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
当地动山摇的呼噜声想起的时候,汤木目瞪口呆的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场景,熟睡的胖子吃掉了一个虫子,然而“好歹也是肉”这句话又幽默的结束了汤木的惊讶。当看到女孩子换衣服的场景,汤木“赶紧侧过脸”,这一动作描写写出了汤木对自己的认知——男孩不能看女的换衣服。正直的形象瞬间高大,虽然自己是偷偷的探险,但是自律意识还是有的。顺着浓郁的花香,汤木爬到了栀子花阁楼,这段描写中汤木是被花香引来的,而且观察的很仔细——通过自己对场面的分析得出是女生书房的结论。而且分析的头头是道,探险的经历让汤木十分的自信,同时发现了未完成的作业本,汤木调皮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不仅更正错题,还留下了自己的笔名,当看到女孩名字的时候,淘气的心里有泛滥了,给女孩儿起了一个名字“雨夹雪”,因为自己不认得“鄢”,而且还分析出女儿家的地址,与前文汤木爸爸是律师相照应,汤姆的分析能力和爸爸工作有关,算是遗传基因吧。当完成了“恶作剧”之后,清风拂来,浮桥出现在汤木的眼前,不仅解释了琴江的名称由来,更是写出了浮桥的特点。汤姆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同时对浮桥与钢筋水泥大桥的对比更突出了对浮桥的喜爱。
歌声不知不觉的回响在汤木的耳边,同时也为下文“话剧台词”做了铺垫,当汤木感觉发现了蛇而胆小的蹲下去的时候,恐惧的声音传来,这句话正是引起下文的主线,汤木的心狂跳不止,也正是这种恐惧引发了汤木的转变。汤木的胆小、恐惧、害怕一瞬间爆发,他颤抖地蜷缩在墙角,起不来了。这段描写将一个十岁男孩面对死亡恐吓的真实呈现,同时也是为下文诸多场景做铺垫。
汤木,一个天真烂漫的十岁少年,在开心的进行探险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这死亡的威胁是让他在文中经历三周精彩生活的开始。作者的笔法很生动,而且叙述过程没有丝毫的渲染与夸张,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非常仔细,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就是要将学生转换角色融入情境中进行阅读,才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