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两节语文课,我安排的教学内容只需要一节课。在第一节语文课结束的时候,我说:下一节课,给大家阅读。顿时,全班都欢呼雀跃,有如久旱的大地迎接即将降临的甘露。
大家的欢呼,让我倍感沉重。
阅读,本就是学习语文最好的姿态,本就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
从学生的欢呼声中,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大家对阅读的热爱,对自己阅读这种方式的热爱。
从学生的欢呼声中,我又尴尬又无奈地感受到,我给学生自我阅读的时间太少了,正因为这样机会的缺失,才让孩子们觉得这节课的珍贵。
自从整本书阅读进入语文教材,自从名著阅读在考试中分值加大。老师对名著,对名著教学,对名著考试,越来越头疼。学生对名著阅读越来越感到乏味,甚至厌烦。
肖培东老师三天前写的文章《对,就这几本书》,得到了很多老师强烈的共鸣。
书包里清一色的《骆驼祥子》《傅雷家书》,然后就是随之而来的各类导读书和名著复习书,每个孩子都一样。重重的书包,山一般的试卷,各种各样的阅读表格,再加上疲惫的眼神,真看不出什么读书的好滋味。他们每天在画思维导图,每天在做阅读海报,每天在搞读书分享,就是没去读更多自己喜爱的书。不是不想读,而是更没时间读。
原本,孩子们可以挑选喜欢的书来读。现在,喜欢的书,没时间读。反复读的,很不喜欢。
记得,以前,每一届学生,我都要挤出一些语文课,甚至少讲几篇我认为讲不精彩的课文,把时间留给孩子们自由阅读。每次外出学习培训开会,我也不请其他老师代课,总是放给他们读喜欢的书。每每此时,孩子们总是心花怒放。曾有孩子坦言:喜欢上老师的语文课,也喜欢上老师不在语文课,很矛盾。
如今,学生们把《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一遍再读一遍,然后批注、概括、摘抄、评论、做练习。老师还是不放心,再领着他们回顾情节,领着他们概括人物形象,领着他们编题目,甚至默写要点。
我真的非常不喜欢这样的读书方式!带着美好的初衷,却把学生生生逼到了阅读的外围!
真阅读的教室里静悄悄。人手一本书,有的在读《三体》,有的在读《大秦帝国》,有的在读《聊斋志异》,有的在读《云边有个小卖部》。
教室里只有轻翻书页的声音,只有沉浸在别样世界的专注神情,只有窗外的阳光和鸟鸣。
如果一直能这样,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