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综合征”又称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患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总是担心自己是骗子,有朝一日终将会被他人识破。
他们坚信自己的成功并非源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凭借运气、良好的时机,或是别人误以为他们能力很强、很聪明,才导致他们成功。
即使现实环境众多证据表明,他们确实有真才实干,他们还是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认为自己不值得获得成功。
当他们遇到一项新任务的时候,像是考试,他们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开始就会受到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困扰。
为了消除焦虑,他们对待任务的方式往往不是拖延就是过度准备。
而当任务真正到来的时候,他们又通常能取得成功,获得他人的肯定。
这样的结果能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快乐和放松。但是,这种积极的情绪持续不了多久,很快,愉悦的体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轮的压力和焦虑。
通常获得的认可越大,他们“自洽的自我”和“冒充的自我”之间的鸿沟就越深,自我怀疑感越会加重。
绝大多数人在感到自己和正在“使用”的某一种身份之间有分离感时,就会出现“冒充者”的感受。
很多结婚多年的夫妻仍然在探索相处之道,因为两个人磨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自洽自我”与“冒充自我”之间的矛盾。
有句话说,“尝试是通往失败的第一步”,这句话可以改为“尝试是成为一个‘冒充者’的第一步”。
生活中少有完美契合之事,所有人都是从零开始生活,所有人在面对新挑战或新任务时,都多多少少会有格格不入之感。
允许自己有“冒充者”的时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是给自己学习和尝试新事物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记得,每个人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都是门外汉,没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不必贬低自己。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说:“人什么都不是,只是自己一系列行为的总和。”
通过一系列特定行为的发生,我们建立了独特的身份认知,比如因为写作,成为了作家;因为画画,成为了画家。
无论我们选择做什么,只要行为发生了,我们就会成为自己选择的“行为人”。
成年人的世界里似乎不再有这样的游戏时间,但其实我们依然保留了大部分“扮演”的自己,我们与那个扮演成年人的幼小的自己,并没有越来越远。
人的存在没有预设的模型,无法提前规划,人通过一系列行为来选择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而“冒充者”感受是我们人性构成的一部分,我们并非生来注定从事某项职业或过某种生活,而是通过各种行为逐渐成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