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过此书,一定会发现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
一个完整的人,是需要自主,胜任和联接的三大需求,才能够拥有 独立完整的人格,无条件的自尊自爱体系,以及积极面对生活的内动力。
1. 奖惩与自主
工作,生活,学习,大人小孩,经常会被奖惩制度所控制,在外部的奖励或者惩罚下做很多“不得不”,“必须”,“应该”做的事。
这样的外部刺激之下,有的人表现的很积极,全力以赴,也有的人迷茫放任萎靡不振,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在制度下更好工作学习呢?那就需要合理的机制,可是人是不一样的,机制面对每一个人不可能都那么合时宜。
更重要的是,外在的激励或者控制,都让人有一种被管制的下位感,人们对独立自主的需求未满足,这是一个人无法长时间,全身投入,产生心流的根本原因。
人更需要来自自主的需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引导下,才会做的更容易,更优秀,坚持的更持久。
2. 自主与依赖
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和依赖他人之间是矛盾的吗? 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既自主,又和他人良好联结的社会人呢?
一个人需要自主选择的同时,也需要得到自我和社会的认可,面对一件事情或者工作,自己感觉到自己是胜任的,同时也需要来自他人的反馈。
罗杰斯说:“完全投入在做自己的过程中,从而发现自己是完全而真实地融入社会…”
良好的社会关系最难的并不是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而是你是否有勇气呈现真实的自己去和真实的他人联接,彼此被需要,被爱,被依赖。
3. 内摄和整合
良好的自主和依赖直接需要明确的边界和责任。真正的自主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表现,最大化的秩序便是最高尚的自由。
当所有的秩序和责任根植于心,究竟是被外部趋势的内化,还是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整合蜕变?
当秩序和责任内摄或者整合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都会表现的很积极,区别是前者是被驱使的不得不走,后者是发自内心的需要那么做。
一个孩子是不得不听妈妈的话去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是自己长大的必修课,尽管看上去都是一样的结果,可是过程是不一样的,对于更长远的未来来说也是大大不同的。
以上三方面非常详细的阐述了,内在动机的重要性,围着磨转的驴,永远在原地,鹏程千里却志在四方。
去寻找我们怎么做很重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更重要,因为改变的起点是接纳自己,并且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我决定论”——该理论构建了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框架,并指出满足个体对自主,胜任和联结基本需要的环境条件,能够更好地增强人们的主动性,创造力以及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绩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