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向我诉苦,现在读五年级的儿子轩轩,平时成绩不咋样,学习态度也不好。
学习不专心,经常一边做题一边干其他的事,搞的作业错误百出;
学习计划很少能按期完成的,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着急;
不爱思考,直脑筋,遇到问题就爱叫妈妈。
闺蜜说本来心情很好,一想起儿子的学习就想上火,“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拼尽全力,恨不得一天生出25个小时来学习。轩轩可好,周末在家,上午半天基本在补觉,下午要先玩一会儿游戏,网上冲会儿浪。好不容易写一个小时作业,遇到问题就会叫妈妈”。
面对儿子这样的表现,闺蜜又着急又无奈。她和儿子讲道理订规矩,儿子遵守几天就又原形毕露了;也吵过儿子,甚至有一次没忍住自己的脾气揍了他一顿,儿子紧张老实几天又故态复萌。明明知道儿子身上一堆毛病,可是,怎么让儿子改掉这些毛病成了她迫在眉睫的问题。
于是我给她推荐了冯建民和孟春燕合著的《学会自己成长》,这是一本写给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看的书。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成长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和问题,他意识到了却不知道如何应对,于是就想当个鸵鸟一躲了之。但其实自己的问题,终究还是需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的。
书中说要想孩子变的优秀,不是补课不是高压,而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即使孩子现在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只要养成好的习惯,成绩提升是早晚的事,他以后的发展之路也会越来越顺。
因为,好习惯会受益终身。
每次只专注做一件事
像轩轩,经常一边学习一边偷偷和同学聊天,不但影响学习效率,导致他的作业准确度大打折扣。其实轩轩自己也知道学习时开小差不好,但是他也有很多理由:网络信息我也需要了解啊,妈妈没给我留聊天的时间我只能见缝插针等等。
这种情况下,闺蜜可以和轩轩来个约定,写作业的时间段就专心干这一件事,等当天作业完成了,可以花半个小时专门网上冲浪或聊天。为了帮孩子养成做事关注的习惯,写作业时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客厅里,这样孩子就可以不受诱惑的专心学习了。
每次专注做一件事,能确保做这件事是全身心的投入,这样才能确保高效、准确地完成任务。当效率提升了,准确度提高了,就能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更多的事。
改掉拖延的毛病
其实拖延的毛病很多孩子都有,比如有孩子每天上学出门都要磨磨蹭蹭准备十几分钟;或者是假期作业,很多孩子会拖到开学前最后一周才开始慢悠悠的完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庭是最好的学校。一般来说如果家长自己有拖延症,那么孩子有拖延症的几率就会成倍的增长。
闺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个爱拖延的毛病。她约会经常迟到,订的计划总是执行不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个“拖延症中度患者”。
所以想要孩子改掉拖延的毛病,家庭氛围很重要。如果想要让孩子做事利索、不拖拉,那么家长就要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为了帮儿子改掉拖延的毛病,闺蜜母子俩决定一起行动。俩人一起制订“打败拖延小怪兽”计划,把起床、学习、娱乐时间分别做了规划,约定一周检查一遍执行情况,如果全部按计划进行没有拖延的现象,就算打怪成功,奖励外出大餐一次。
现在轩轩不但自己遵守计划,还能经常提醒妈妈别犯拖延症,因为只有两个人都完成任务才能拿到打怪奖励。小朋友的时间观念强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闺蜜也心情大好了。
学着独立思考
有一次轩轩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回到家里很沮丧。闺蜜询问之后,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让老师批评轩轩的同学。
然而,闺蜜的做法,却造成轩轩不思考就求助的习惯,更没有形成他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闺蜜烦恼不已。
其实,10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这时正确引导孩子寻找答案努力解决问题,对培养孩子自主思考习惯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在旁边不断给予鼓励。
比如,当轩轩告诉妈妈今天有同学说自己坏话时,闺蜜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让孩子找找原因:是同学误会自己了,还是自己做错了。鼓励孩子学会独立的思考,慢慢地他就会发现,有自己的想法,能独立恩考问题是一件很酷的事。
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责任,这个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独自承担,父母、亲人都无可替代。因此帮孩子培养一个好的习惯至关重要,这样他才能慢慢学会自己长大。
冯建民、孟春燕在《学会自己长大》这书中告诉我们,帮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让好习惯陪伴他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是孩子变得优秀的最好保证。如果你家也有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不妨来读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