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晚18点至19点,甘肃省整本书思辨读写领读活动第5期正常开展。本期主讲人:余党绪。余党绪,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编修参与者,中语会学术委员,中国红学会理事,整本书思辨读写首倡者。
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以期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打开思路,寻得途径。
一、主讲内容:
《为什么是“江湖与庙堂”——《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基点》
1.“农民起义说”合乎文本事实吗
2.“一百单八将”中有几个算英雄
3. 庙堂与江湖:悲喜剧的深层根源
在第一部分“农民起义说合乎文本事实吗”中,余老师重点对“农民”和“起义”两个词作了界定。
其中,通过英雄人物身份、职业及上山类型梳理统计得出:108单将中胥吏武将31人,绿林大盗32人,农民渔民仅7人,当中陶宗旺还为田户出身,为黄门山头领;再从上山类型来看,主动上山66人,被俘(劝)上山20人,被赚(请)上山13人,被逼上山6人,梁山元老3人。故而刘启明认为《水浒传》“农民起义说”的“农民”是存疑的。
同时,余老师认为,“官逼民反”不可一概而论,就英雄们“反”的形式来看,有官逼民反,也有民逼官反,还有匪逼官反,匪逼民反,比起“起义”,似乎“聚义”也更符合事实。
第二部分,余老师对“一百单八将中有几个算英雄”作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究。他认为,人们习惯性地将《水浒传》归为了“英雄传奇”,造成“一百单八将”皆为英雄的刻板印象。各版影视剧,亦将好汉塑造成“英雄本色”,强化了“一百单八将”英雄形象。而事实上,以鲁智深、武松等为例,结合整本书章回来看,我们能看到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形象的多面性。“英雄”与“暴徒”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当我们无法核定“何为英雄”,不妨采取否定性阐释,将“英雄是什么”转化为“英雄不是什么”,从而达成基本共识。不能迷恋“代入”,当我们盛赞武松、李逵为英雄时,我们要想想能将什么观念传达给我们的孩子?当我们能如此思考问题时,才真正具有了审视和反思的能力。如果一个人重情义、讲义气,但缺乏明确的是非与善恶观,缺乏坚守的底线与边界,那这个人顶多只能算个好汉而非英雄。因而,《水浒传》之“英雄传奇”中的“英雄”也就有待商榷了。
第三个部分,“庙堂与江湖:悲喜剧的深层根源”,余老师重点解析了庙堂之黑暗,与江湖之险恶。以林冲为例,在庙堂,饱受凌辱,一忍再忍,在江湖,国贼不能除,家仇不能报,他成了梁山最憋屈的人,懦弱是表象,深层原因在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无力。再以宋江为例,他骨子里向往庙堂,抵触“上山”,迫不得已进入江湖,但又希望与庙堂妥协,走招安之路。宋江的人生矛盾,根子在于庙堂与江湖的对立,这也使得他成了小说里最清醒、也最糊涂的人,忠义与厚黑,彼此纠结。
于此,余老师认为正常的社会之下,才能有正常的人。林冲的懦弱与宋江的复杂,都有深厚的社会意义,其悲剧,正折射出庙堂黑暗与江湖凶险。
最后,余老师强调,我们应以“庙堂与江湖”为基点,深刻认识“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的内涵,从而推进《水浒传》的阅读和理解。
二、成员学习心得汇总:
冯*红:谈及《水浒》,我们总习惯性为学生解读其内容是讲述北宋年间的农民起义,它的主题是“官逼民反”,倾听了余党绪老师的讲授,让我对《水浒》一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文学非历史,文学以人物的性格、精神、命运为表现对象,不一定非得给梁山好汉定性,否则刻舟求剑,自相矛盾。同时,看待事物,也不要迷恋“带入”,更要有审视和反思,既看到人物身上的英雄色彩,也要看到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一面。辨析英雄与否是阅读《水浒》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价值观塑造有重要意义。
然而整本书阅读,总是让语文人不敢轻易涉足,余老师启发我们,整本书阅读,不在深,而在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文本必须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合理的文本解读是教学实施的保障。习余老师授课,收获良多,最主要体现为:关于整本书阅读,要敢于质疑;对于某些争议,也不必非要定性,自圆其说即可;要引导学生思辨阅读,整体性系统化看待;可采用逆向思维,运用否定性阐述。
张*强:余老师的讲授为我们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提供了众多极具价值的思考方向与路径。
比如在整本书阅读时,一定要具备思辨性思维,如对“英雄”、“好汉”与“暴徒”的界定上。对比诸多梁山好汉,我们会发现,既敢作敢当,又为民除害,还不滥杀无辜的,或许仅有鲁智深一人。他行侠仗义且从不求回报,三拳打死镇关西以解救金翠莲父女,在野猪林里不顾自身安危救下林冲,还活捉了方腊,其种种行为尽显英雄气概,真正诠释了“路见不平一声吼”。他是侠与佛的化身,最终修成正果。余老师总结得极为到位,《水浒传》中好汉众多,暴徒不少,英雄稀缺。确实如此!
其次,既然是整本书阅读,那就必然要有整体意识。仅读部分章节就妄下定论,是定然不够全面的。当我们把武松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时,就会发现,《水浒传》中的众多人物或许更符合英国评论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之说,作者所塑造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展现出他们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像宋江、林冲、武松等皆是这样。
而高中生的整体阅读书目有《乡土中国》《红楼梦》等,我们当如何实施?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告诫我们要对文本有全面且准确的理解,合理的文本解读是教学实施的保障。这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于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重要性。这也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突破和精进之处。
焦*梅:余党绪老师本节课对于《水浒传》“江湖与庙堂”内容的解读和剖析,既深入又独到。给我们教师提供整本书阅读新的思路和方法的同时,又拓宽了解读《水浒传》的视角。
他强调教师首先要打破固化思维和对文本解读的刻板记忆,在赏析解读文本的时候首先要以“整体”的眼光看待,余老师以武松为例,从武松在本书前面章节中呈现出的英雄气概到后面情节中逐渐暴露出的暴徒痞气,反映出了武松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特征;又以林冲和宋江为例,提醒教师首先要看透人物懦弱或复杂性格的表象,再引导学生一起深入思考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对各种人物性格呈现出的矛盾张力分析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塑造积极价值观的育人效果。
徐*瑞:聆听余老师解读,我有以下收获:1.在阅读时可以围绕一个感兴趣的点深入研究,作为一个课题研究,以往的经验并不完全是对的,要有质疑精神。
2.文学并非历史,但文学也有可能更能体现历史,《水浒传》被认为是农民起义,一百零八将被认为是英雄,这样描述是否更利于它的流传,在英雄身上折射出每个人想要肆意洒脱随性而为的心态,是否是认为他们被认为是英雄的原因。
3.《水浒传》作为初中整本书阅读内容是否恰当,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否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英雄的认知不到位造成不好的影响,初中生大多数处在青春期,正是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很多男生多在青春期叛逆本身就向往英雄主义,在自己独立阅读完整本书时很可能会再一次让学生产生对英雄的误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辨的看待问题,分析人物形象时要设置更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能从全面的角度去考虑,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正确地认识真正的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
谢*津: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都存在一个误区:在教学时过分的注重“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品读文章往往要与作者时代联系起来。正如余老师所说:“我们总是将《水浒传》与宋朝时代联系起来,将它理解为“农民起义”,从文本呈现的细节来看,梁山好汉们的行为动机与行事逻辑复杂多样,并非简单的“英雄”二字可以概括,他们中很多人是因各种个人恩怨、江湖纷争而聚在一起,与传统意义上为了农民阶级利益而起义的形象相去甚远。所谓的“替天行道”,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更多的是一种江湖道义与小团体的价值追求,而非基于广大农民的土地诉求、政治平等的农民起义初衷。
联想到近期要授讲的《荷塘月色》,大众普遍认为这是朱自清对当时时局的直接映射与书写。可深入文本挖掘后,会发现其内涵丰富多元。文中固然可能有时代背景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作者个人内心世界的细腻展现。月下荷塘,其实是朱自清对宁静与美好的一种精神向往与情感寄托,他在文中构建的诗意空间,是在现实纷扰中对自我内心净土的追寻。
因此,“知人论世”只是帮助理解文本,而不是理解文本的本味,我们要尊重文本,不要太“在乎”作者,以符合“情理”和符合“理性”的分析为手段,才能达成对文本的整体解读。
焦*璐:余党绪老师的“《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基点”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对人物形象复杂性的分析让我陷入了深思。我回想过去的文本教学中,但凡出现小说单元或是考试题目也只是让孩子们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单一化片面化,甚至脱离小说的主体和社会背景。
以《水浒传》为例,智多星吴用智谋过人,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战役中,调兵遣将、料敌如神,是梁山的智囊核心。但他为充实梁山兵力,设计赚秦明、朱仝等上山,手段狠辣,不顾道德底线,功利心与智谋如影随形。那么,吴用是个利欲熏心的坏人吗?
吴用对晁盖和宋江都十分忠诚,追随他们出生入死。但他缺乏自己宏大的人生目标和长远的思考筹划,完全听命于宋江安排,明知朝廷招安并非良策,却仍附合宋江接受招安,最终成为招安的牺牲品。
我们总是纠结小说人物关系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界定,却忘了小说人物本就是真实社会的写照。它反射出的社会矛盾和人物关系也恰是我们身边的例子,不能单纯的定义“他”行侠仗义豪情万丈,也不能片面的指责“他”心狠手辣狡黠世故,要搞清楚人物的形象特点必须细究他们背后的社会背景,更加全面的辩证的了解人物特点的来源,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整本书阅读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汪*丽:观余老师讲《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两点感触:
我们普遍的认知里梁山108单人都是英雄好汉。余老师的课堂以脍炙人口的“武十回”为例,思辨性地分析到,这一百零八单将,有些是英雄,有些是好汉,有些是暴徒。或者说他们有时是英雄,有时是好汉,有时是暴徒。
其实不光是武松,江州劫法场的时候,李逵不但杀军兵,还杀害老百姓,原文里写他“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百姓撞着的,都被他翻筋斗砍下江里去.....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真的是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宋江和吴用把秦明赚上梁山;他们的阴谋不光伤害了秦明的家,也伤害了无辜百姓。余老师的深度解读与思辨分析,也让我们对小说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禁止孩子阅读《水浒传》,是比《水浒传》更糟糕的事情。记得一位朋友说,男孩子看四大名著就去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毒小说”千万别看。这部作品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腐败,奸臣当道,官府昏庸。让读者明白了北宋为什么会灭亡。站在了历史学的视角,正是由于庙堂的堕落与黑暗,才导致了好汉揭竿而起,亡命江湖,历史的车轮在这剧烈的冲突中滚滚向前。虽然看到了血腥,但理智成长中的孩子一定不会选择血腥,他们更多地去反思悲剧产生的根源。没有绝对的善恶是非,但是它会带给学生很多的思考。江湖世界也不是简单的黑或白,同样折射着庙堂世界的种种复杂斗争。这就是《水浒传》作为文学经典的复杂性,同样的一段文字, 大家的角度不同,见解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观点,代替大家的选择和决定、思考和成长。
何*彬:余老师的讲解,让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于整本书阅读执教者基本功底的要求:
1.他需有高度的整合力。如余老师参考的对人物身份职业及上山类型的数据的整合,对自身观点“农民起义说”的质疑起到了极佳的论证辅助作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高度整合力体现在整合内容,梳理情节、人物与主题的关联;整合课程资源,如影视、书评等,拓宽阅读视野,找到分析依据,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与综合能力等,执教者不可忽视。
2.他需有全面的认知力。以余老师分析武松形象为例,不读完整本书,切不可断然评判其形象,执教者要有充分耐心,能做到整体拿捏,不断章取义,看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方能把握内容架构与思想脉络。
3.他需有深入的洞察力。要能透过文字表面,洞察作品思想底蕴。如余老师所分析的“聚义”“道义”“英雄”“好汉”“暴徒”,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而要结合历史背景,具体环境来判断,才能更有说服力。
4.他需有缜密的思辨力。正如余老师所说,文学非历史,执教者需对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多元的主题表达进行理性辨析;对书中的观点、文化现象等深入思考判断,方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分析,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每一次学习,都是进步的阶梯;每一次思索,都是精神的飞跃。它们促使我们不断修正认知,一步步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人生的进阶与蜕变。那就谨愿大家携手,充分利用好每次学习与思索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