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为什么你停不下刷屏
亚当·奥尔特《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欲罢不能”的令人上瘾的时代。
首先在于使人上瘾的物品日渐无处不在。酒精、可口可乐、甜甜圈等都可以让人上瘾,可见,所有人在一定环境之下都可以成为瘾君子。电子游戏也是新的上瘾品,有试验表明,沉迷于电子游戏的人的大脑看起来就和海洛因吸食者的大脑差不多。
其次,从时代来看,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交媒体时代可能更是一个上瘾时代,晚睡、刷屏、游戏、购物,甚至工作、健身,都成为现代社会新的上瘾症状。因此,上瘾时代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的无处不在。
可以说,行为上瘾是一种人性,上瘾的诱因在于环境。
对于手机的痴迷深刻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或许是时候反观打量一下我们自身的刷屏行为了。如果你对于瘾君子的第一判断是意志力不够,作者在书中会告诉你,在改变上瘾的过程中,使用意志力的人会先失败,更不用说上瘾产业中有无数人研究如何利用人们意志力的弱点。理解上瘾机制,其实才是远离上瘾的第一步。
上瘾机制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按照亚当·奥尔特的分析,行为上瘾由6种要素构成,分别是诱人的目标、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渐进改善的感觉、越来越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却又暂时没有解决的紧张感、强大的社会联系。如此一来,我们对照成功的上瘾产业,比如最热门的网络游戏,起码是满足以上一点或者同时满足以上几点。
对于上瘾机制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恐怕更多来自上瘾产品的制造者,“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其中,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乔布斯本人在2010年发布的iPad的时候说它“妙不可言”,但实际他的孩子没有机会接触iPad,甚至孩子在家里用技术产品也有很多限制;还有一个顶级游戏设计师,自己并不玩自己设计的游戏,因为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够用。
反过来说,就像对待上瘾一样,如果我们可以对这些特征善加利用,加以正面引导,或许可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有实验表明,如果学习资料的难度刚好比孩子当前的能力高一点点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效果最好,也最有动力。关于保证正面行为的及时反馈其实也有别的研究证据,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著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就明确,好的心理体验需要有及时反馈。其实,这也是一种“上瘾”机制,只不过效果比较正面,可以在工作和管理中运用,工作狂往往也是一种隐蔽的行为上瘾。积极心理学,或者可以看作成功学的一次升维,创造力也是对于上瘾行为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