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文中引用多个医学上手术及用药习惯的例子,这其中提到为什么有些医生会建议会进口药,或者推荐动手术;还涉及到安慰疗法,比如一项研究表明,医生会给咽喉炎的患者使用抗生素,后来发现1/3是由于病毒引起,实际上抗生素并没有起作用,但是医生还一直在使用。另外高价药真的会比低价药让我们觉得更有效吗?除了一部分是医生推荐,有没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心理作祟。
作者进行一项测试,一样的东西,标价100,测试对象用后觉得很有效果;进行第二次测试,只是告诉这次药价格比较便宜只要50块,测试对象会认为效果不如前一次。但是实际上东西都一样,变化的只是价格,这就是价格的魔力,人们普遍认为价格高的东西就是好的。在购物消费中经常遇到,两款功效一样,自认为“便宜没好货“,都偏向于选择价格高的产品。这种非理性思维会造成多少金钱上的浪费呢?
2、 人性的弱点:为什么我们不诚实?对比两组很有意思的数据,2004年,美国全国抢劫案的总涉案金额为52500万美元,平均每起案件涉案金额为1300美元;职场上职员盗窃与舞弊所造成的损失约600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超过第一组数据。并且职员的学历、个人素质均会比抢劫犯优秀,那为什么还会犯罪(犯错)呢?主要是是否有坚持以诚实为原则。
在各行各业中也有存在“灰色地带”,比如公司采购收取回扣,让自家人担任公司财务岗、医生收取医药公司的礼物等。靠法律约束无法制止这些现象的出现,当市场规范值高于个人的道德规范值,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出现。
作者还做了一个测试,分别放可乐和现金在公共区域,结果显示可乐没了,现金还在。实验表明非现金能引发更高的不诚实行为。小到顺手拿公司铅笔,大到公物私用等,只要有机会,人们都会作弊,但奇怪的是,我们多数人对此并无察觉。人是脆弱的,会经常有游走在诚实和不诚实的临界点上,一旦交换的介质变成非货币,出现不理性行为比例更高,特别现在电子支付时代,舞弊行为更是泛滥。要从根源上消除的,主要靠个人的意志力,从内因找方法。
补充“最终解释权”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吗?答案,是的。
3、 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实验-4人大饮料店,采用公开下单的方式,第一个下单后,后面的三个人有可能只有一个人点一样,也有可能4个都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因为其他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可能就选择他原本不想喝或者不喜欢的。人们有时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种的形象,故而做出跟他人选择不一样的行为。相反私下点餐更能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你点的餐跟上一个不一样,有可能是刚好他点的你不喜欢,或者你只是想尝试下新品而已,作者的观点是以偏概全吗?
4、 “免费午餐”可以实现:这里提到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概念。在传统经济学中都假设我们是理性了,我们能够做出最准确的选择,能正确权衡每一种选择的利弊关系,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非理性的,更偏向于行为境界学,我们非理性的行为也不是任意所致或者毫无目的,也是有规律可循,可以预测的。二者主要不同点之一涉及到“免费午餐”这一概念,先说明跟我们之前提到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一样哦。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对“免费午餐”赋予的定义式: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方法改善我们的决策过程,减少决策失误,以使我们心想事成。比如说你每个月想存1000块,之前都是月光族或者冲动消费没有完成目标,现在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冲动消费前默念5S法则或者问问自己目前真的需要吗?以此来改善我们往好的方向做出选择。
免费午餐的潜力包含在一些新方法、新机制和其他干预手段之中(是否可以理解为战略思维),它能帮助我们改变思维,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它的基本概念是:让有关各方都能得到收益,做到“共赢”。比如我们的爱分享群,每个人主动输出,并彼此给予对方赞美和支持,促进双方更有持续的动力,并且又强化每个小伙伴的关系粘性,一起创造更多的免费午餐,这就是典型的“共赢”思维,让我们一起走更远,遇见更好的自己!